
五年以来,上海工会职工互助保障已覆盖全市近7万家单位的900多万名职工。12月2日,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共计77名理事和5名监事。市总工会副主席、市职工保障互助会理事长侯继军在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将以帮助非公企业职工和劳务派遣职工、农民工的参加互助保障为突破口,争取工会互助保障覆盖更广泛职工群体,使他们受益。
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把工会互助保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无论是参保还是给付,与五年前相比均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发挥了工会服务职工的积极作用。各级工会通过工会互助保障三级网络及大批任劳任怨的工会主席、保障干部和志愿者,依靠互助保障的形式,把工会的关心落实到职工。如杨浦区、黄浦区、金山区、纺织行业、宝钢集团、国际港务集团、建工集团等工会主动争取党政领导支持,以行政发文、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把互助保障工作列入工会目标考核,做实做大互助保障工作。长宁区、石化公司、烟草集团、教育、久事公司等工会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工作目标,重点推进“综合保障计划”,提高互助保障覆盖面。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工会加大互助保障力度,为1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协议参加住院、重病类保障计划,完善系统内各类人员的互助保障机制。

侯继军指出,上海工会正在积极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工会互助保障工作要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了解未参保企业的主要原因,制定组织动员的具体措施。要认真梳理本地区经济园区(工业区)、开发区等的建设情况,将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与组织互助保障工作同步推进。要抓好劳务派遣职工和农民工参保,区县、局(产业)工会要帮助、督促用工单位配合劳务派遣机构做好劳务派遣职工的参保工作。
侯继军表示,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将深入研究工会及社会保险现状,全面把握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队伍状况和保障特点,优化项目结构,不断创新互助保障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各种可行的参保模式和方案,最终扩大惠及范围,提高互助水平,使本市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身份的从业人员都能共享互助互济的保障成果。
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工作报告》、《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财务收支情况报告》、《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监事会工作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