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运理论 >> 理论研究 >> 正文
关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困难群体问题的研究
  针对改革深化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2001年,市工运研究会组织开展了专题研究。该课题以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在以下层面进行:一是若干区县和产业的面上调查;二是中心城区10个街道、100个居民区的调查;三是10个重点调查居民区的200户困难家庭的个案分析和50户家庭的上门访谈调查。该调研将困难群体定义为家庭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在最低保障线(280/月)左右,依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困的群体。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依据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来推断困难群体的总量,这一群体的在本市城镇居民中的比例已超过3%,从其年龄结构上看,主要为36~55岁的中年人,占78.4%,35岁以下为1.5%,55岁以上为20%,说明处于就业年龄段的中年人是困难人群中的主体。这与以往的困难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从困难家庭的致贫原因分析,当前本市困难群体的构成类型主要有:
(1)无正常劳动岗位和劳动收入的家庭。这一比例高达60%,有家庭双协保、双下岗、双失业、单亲失业、单身失业和病残的无业者等几种情况。
(2)丧偶独居的无业老人。
(3)在职的低收入家庭。
(4)退休而有负担的家庭,主要是一老养一老或老养小家庭。
(5)支内回沪的退休职工。
(6)长病假职工家庭。
(7)重病患者家庭。
  三、从对困难情况的分析,过低的收入和相对过高的经济负担是贫困情况的外在表现,因此解决贫困主要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两方面来努力。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当前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趋大,除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分离出来的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外,目前又出现低龄失业人员即“2030”的现象,就业的压力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瓶颈”;在就业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低保就成为最后的“托低线”和安全网,由于对收入认证的困难等操作上的原因和财政上的原因等,目前许多实际生活水平处于最低保障线以下的家庭被排斥在低保之外,使安全网的作用受到影响。
  该课题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1、强化本市最低工资线的监察力度,有效提高广大市民对改革的信心和生活的预期。

  2、规范劳动力市场,尽可能多地创造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符合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就业岗位。
3、积极促进就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4、探索教育帮困的途径,使贫困家庭的子女无障碍地完成学业。
5、强化对低保对象的审核,科学、实事求是地认定特困人群。
6、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开源力度,使帮困资金按需分配,确保不遗漏一个贫困家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