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中心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上海工会女职工工作五年纪实

  潜心修复历史文献的张品芳因为有了“上海工匠”选树的平台,成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上海工匠”;来沪打工的餐厅服务员李丹通过在女职工周末学校中的学习培训,成为了身兼数职、不可多得的职场骨干;休完产假的李女士在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的帮助下,拿到了近5万元的生育生活津贴;在凯迪克大厦工作的徐女士因为有了爱心妈咪小屋,再也不用受“背奶”困扰……

  在过去的五年里,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坚持“一切为了女职工的幸福”工作宗旨,突出主责主业、注重机制建设、强化品牌培育,深入推进建功立业、提升素质、权益保障、幸福关爱、组织建设“五大行动”,搭建上海女职工展示风采的舞台和创新实践的平台,让广大女职工不断获得创造更好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创建更美城市的成就感。

  建功立业

  搭建梦想成就新舞台

  手执镊子,脸戴口罩,在“命纸”上小心翼翼地拼凑着文字的笔画、修补着纸张纤维,这是张品芳三十年如一日从事的事业。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她凭借着一腔工作热情,坚守在岗位上,保护着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献。

  【数字解读】

  五年间,市级以上女性劳模(先进工作者)305名,市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522名,13位女劳模被选树为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截至2017年度,在182名上海工匠中有18名女脱颖而出。

  【画外音】

  在建功立业大舞台上,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专场技能比武、工匠选树等各类,犹如“推进器”,激发了女职工们的创新锐气,激励她们勇攀高峰,让她们展现属于自己的光彩神韵,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市总工会以“建功’十三五’,岗位作贡献”为主题,在广大女职工群体内广泛开展具有女性特色的岗位创新、技能登高、节能减排等竞赛,动员女职工积极参与一批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与此同时,各级女职工组织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广泛开展以文化教育、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卫生、纺织等女职工集中的行业、企业内,定期开展女职工服装设计创新、医疗护理等系列赛事,为行业女职工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搭建舞台,不断深化女职工建功立业活动,带领职业女性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权益保障

  撑起合法权益的“保护伞”

  “谢谢工会的法律援助,谢谢工会。”在拿到近5万元的生育生活津贴后,在沪工作的李女士激动地握住了援助律师的双手。产后复工的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够从公司那儿拿回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6年休完产假回到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发现,公司没有按照实际工资标准为基数为其缴纳社保,导致其生育生活津贴金额远低于实际收入。与单位交涉无果之后,李女士来到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寻求帮助,在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朱雪芹与法援律师共同帮助下,成功维权,拿回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获得了全国“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

  【数字解读】

  五年间,全市各级工会共办理涉及女职工的法律援助案件9405件,为受到侵害的女职工们及时解难。截止2017年底,全市各级工会共签订专项集体合同1.89万份,覆盖女职工218.44万人。

  【画外音】

  维护包括女职工在内的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主业主责。一声声热线求助,一次次援助行动,市总工会以求助热线、专家门诊、女律师志愿团“三位一体”的工会女职工法律服务和援助体系,拓宽权益诉求表达的渠道、依法维权的途径,以最直接的方式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各级女职工组织通过大力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宣传咨询活动,有序推进专项集体合同的协商和签署,重点将女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纳入到《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示范文本》,并通过职代会代表巡视、集体合同履行情况专项检查等方式,提高专项合同的履约率和履约质量,从源头保护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维权的这条路上,女职工维权专家门诊、朱雪芹维权工作室、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等载体,犹如“保护伞”,顺应女职工殷切的期待,帮助她们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助力踏上职业旅程。

  组织建设

  打造“五位一体”工作新格局

  不破不立!2015年,群团改革启动后,市总工会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机构设置,在女职工工作上,采用全新工作理念,打破了由一个部门封闭式运转的旧格局,将女职工工作纳入到市总工会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换句话说,一个女职工部“消失”了,九个女职工工作部却在快速成长。

  虽然女职工工作部“消失”了,但它原有的工作职责却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于市总工会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中。上海工会的女职工工作改为依托委员会、联席会议、办公室三个层面统筹推进和组织实施。女工委主任会、常委会、委员会、联席会、办公室“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其中,市总女职工工作联席会议的组成巧妙地将女职工工作纳入到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形成全会共抓女职工工作的新格局,并明确了各部门应承担的女职工工作任务。

  【数字解读】

  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立女职工组织4.8万多个,覆盖女性工会会员297万。

  【画外音】

  对工会女职工工作而言,改革不仅是机构的优化整合,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改革中,从事女职工工作的工会干部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把自己定位为倡导者、策划者、协调者和推动者,从大局出发,从女职工的立场出发。

  在各区局(产业)工会领导班子调整中,女职工委员会指导相关单位应有适当比例的女干部作为候选人,在常委会、委员会中配备适当比例的一线女职工,优化工会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在护工、家政员等特殊行业群体中同步筹备、同步产生、同步报批女职工委员会,覆盖更多的工作盲区。

  市总工会开展的《新时期上海职业女性创新能力探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倾听呼声,了解需求,反映诉求,推动解决问题,较好提升了女职工自身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服务水平。另依托“互联网+”工会建设,充分利用“申工社”APP等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加大对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女职工的多样化需求。

  幸福关爱

  千家小屋建起“连心桥”

  在凯迪克大厦某贸易公司工作的徐女士在休完产假后,成为了“背奶一族”:每天,奶瓶、储奶袋、保温袋、冷却袋……大包小包地背进公司,为挤奶而感到有些恐惧和烦躁。像她一样,“背奶族”的问题成了许多“新职场妈妈”的烦心事。

  【数字解读】

  五年间,2900余家爱心妈咪小屋遍布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楼宇、商场相继成立,其中星级小屋达2000余家。2017年,市总工会在职工需求集中且有条件、有意愿的9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建立职工亲子工作室。

  五年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职工疗休养计划、健康体检计划,为困难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免费进行“两病”筛查;开展“女职工特种保障计划”。截至2017年底,为145.65万名女职工办理工会会员服务卡,65.51万名女职工加入《女职工团体互助医疗特种保障计划》,2988人获得给付,给付金额达3166.7万元;办理工会会员服务卡女职工人数145.65万人。

  【画外音】

  真诚体现幸福,细致展现关爱。为了解决女职工的特殊需求,关爱特殊时期的女职工群体,市总工会创新服务载体,建立“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亲自工作室,解决女职工的实际需求,成了全市机关、企事业、园区、楼宇内三期女职工的福音。

  而各级工会女工组织也自始至终以女职工需求为导向,有效实施“关爱行动”,进一步扩大实事工程受益面,不断增强实事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心单亲困难女职工,结对帮扶;关心白领适龄女青年,搭建“幸福加油站”白领交友平台;关心优秀女性成长成才,设立优秀青年女性人才成才资助金;关心女职工创业,建立女职工创业示范点;关心外来务工女性,开展各类知识普及教育。

  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亲子工作室、困难女职工“两病”筛查、单身青年交友活动,这些女职工品牌服务项目,犹如“连心桥”,连起工会娘家人与广大女职工,让她们从千百件小事中感受到工会的温暖。

  提升素质

  为女职工综合能力“充电”

  来自四川的李丹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餐厅服务员,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到现在身兼数职,从接订单、到生产安排、再到主材料采购一把抓,赢得广泛认可;陈佳春是一名年轻的90后,虽然年纪小资历浅,但以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的性格、不断地学习让她进步极快,在众多70后、80后生产条线上成为佼佼者,并最终成为质量监管员。

  【数字解读】

  五年间,66个职工(巾帼)创新工作室和51个由女职工领衔的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获评市级创新工作室,市总工会共培育表彰了30家“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在全市150家职工(技师、巾帼)创新工作室中,有55家工作室由女性领衔,414名女职工获得市总工会一线职工岗位创新奖励,4646名女职工获得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奖励。

  【画外音】

  这些女性的成功并非是偶然,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提升职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职业技能不仅仅在工作的八小时中进行提升,市总工会还建立为女职工学习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菜单”服务,引导广大职业女性参加“在学习中成长”提升素质行动。

  而在基层,各级女职工组织以女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女职工阅读、幸福一小时等专题活动,吸引更多女职工参与,让她们在知识中找到自我,在情趣中展现自我,散发出女性的灵性和聪慧,在八小时外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