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领导讲话 >> 正文
莫负春在上海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凝聚全市职工群众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2018年5月22日)

(审议稿)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总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本次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历史时期,上海工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职工为中心,持续深化工会改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团结凝聚全市职工群众以更加豪迈的主人翁姿态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新征程,争当排头兵、先行者,勇做主力军、带头羊,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一、上海工会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过去五年

  过去五年,是上海工会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和市委群团改革决策部署,着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持续深化工会改革的五年;是上海工会围绕全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大局,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建功立业的五年;是上海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切实履行维权服务主业主责,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的五年;是上海工会立足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切实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夯实工会基层基础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和全总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扎实开展、持续深化工会改革,不断创新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组织劳模宣讲团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以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评选为载体,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纪念“五卅”运动暨上海总工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产生两届共182名上海工匠。加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奖状)等各类先进典型激励力度,五年来评选表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137名,市模范集体400个,市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2512名、五一劳动奖状899个、工人先锋号1817个。每年举办庆“五一”特别节目,打造“劳动最光荣”系列电视节目,开展劳模大讲堂,制作《上海工匠》纪录片,出版《闪光的群体》系列图书,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理论研究,推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率先开展工会改革试点。通过举办学习班、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凝聚改革共识,在工会系统大力营造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奉献改革的良好氛围。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上海市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并经中央深改组和市委批准实施。市、区、街镇等各级工会成立工会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形成改革整体合力。坚持强基层、强支撑、强服务,优化调整机构职能,推动形成职责清晰、运转高效、面向基层、服务便捷的全市工会工作新架构。创新女职工工作机制,形成举全会之力共抓女职工工作的新格局。探索工会干部使用新制度,优化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及常委和委员结构,实施工会机关工作人员“2+1”、专职干部遴选、挂职干部选派及“减上补下”等各项改革,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实施各层级、各条线工会改革,呈现全面推进、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改革局面。

  聚焦非公企业工会改革,破解基层工会建设瓶颈。为解决非公企业建会办会难、职工入会难以及非公企业工会“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等问题,会同宝山区委在顾村镇开展改革试点,坚持依法依章程、充分发挥职工主体作用,综合采取各项措施,推动非公企业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完成16个区、18个街镇(园区)的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工作。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推动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持续扩大改革成效。全总在上海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向全国推广“顾村经验”。

  组织动员职工建功立业,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牵头推进实施本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2条意见;以职工科技节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劳模、职工等创新工作室建设及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实施发明专利奖励计划等项目,激发广大职工服务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力。创新劳动竞赛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自贸区建设等引领性、示范性劳动竞赛,对成效显著的基层劳动竞赛实施市级专项表彰。制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展规划,发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作用,组织职工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实施“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及EBA培训、技能晋级奖励、带教师傅奖励等项目,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强化维权主业主责,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市总全委会作出《关于新常态下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深化创新转型的决议》。积极推动《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完善,主动参与《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劳动法律法规及最低工资标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修改,及时反映职工的意见建议。加强与法院、人社、司法行政的协调合作,形成“四方合作”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形成工会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维权体系。建立预防化解群体性劳资纠纷履职通报“亮灯”制度,督促1100多家涉事单位整改问题、化解矛盾。坚持工会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和“零门槛”服务,建成300多家工会援助服务站点,自2016年实施“零门槛”援助制度以来两年的援助案件42692件。对58家企业开出“两书”,对309家企业实施劳动法律监督,运用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等手段,推动相关企业建立工会及职代会、集体协商制度等,不断强化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实效。

  加大服务职工工作力度,工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加强服务职工经费保障,实施优化服务职工实事项目,形成征集遴选、过程管控、效果评估的工作机制。截至2017年底,已实施工会会员服务卡及职工疗休养、健康体检等6大类、15个实事项目,并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资源,引导各级工会在市总实事项目基础上叠加服务项目,使广大职工得到更多实惠。统筹各方资源建成600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促进城市更有温度、更富关爱。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积极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建立健全上海工会困难职工动态化管理机制,五年来,各级工会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累计筹措资金10.49亿元,慰问困难职工家庭47.79万户;金秋助学累计发放资金2.9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子女23.96万名。就业援助、农民工关爱、工会对口援助等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上海对口援助干部服务计划。创新“在职住院保障计划”自动给付方式,让职工更便捷地享受到工会服务保障。五年来,“四项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累计给付48.35亿元,惠及职工705.37万人次。推进职工援助服务组织网络建设及基层(职工)服务站等阵地建设,“12351”服务热线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行职工保障办理窗口延时服务,围绕职工“生物钟”开展服务工作。

  繁荣发展职工文化,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参与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强与文广、体育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整合各方文化资源服务职工群众。坚持“工人的学校与乐园”的功能定位,推进沪东、沪西工人文化宫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工会系统文体场馆退租还文、公益转型,彰显公共、公益、工会特性,全市区属工人文化宫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纳入财政保障。加强职工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以“公益乐学”等项目化方式,每年提供6大类200余项配送服务项目。聚焦园区、非公企业,面向一线职工、农民工等深入开展工会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把更多优质文化服务、文化产品送到职工身边。积极打造职工文化服务特色品牌,深入开展职工文化艺术节、班组(团队)文化网络大奖赛、四季大联赛、红色寻访等各项活动,全市各级工会因地制宜开展各类职工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互联网+”工会建设,工会网上工作开创新局面。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一体化联动建设。实施网上工作平台迭代开发计划,初步建成纵向连通市总工会、区局(产业)工会、街镇(园区)工会、基层工会,横向连通政府、社会服务资源的工作网络和信息通道。截至2018年4月底,上海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录入430万名实名会员、293万张会员服务卡的相关信息。不断优化网上服务平台,开通“上海工会发布”微博、“申工社”微信公众号,开发建设“申工社”APP客户端,推出50多个网上服务职工项目,形成线上受理、线下服务的全方位、全时段工会服务机制。

  重心下移、强基固本,工会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制定出台加强和规范街镇“小三级”工会建设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政策,加大资源下沉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在工会组织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实地实体型企业工会建设,排摸清理“注册工会”“空壳工会”。探索建会入会新方式,建立网约送餐员、快递(物流)员等各类新型就业群体行业工会,深入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做实职工企业外入会和网上入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工会会员766.6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297.2万人;基层工会4.8万家,其中单独建会4.2万家,涵盖单位20.7万家。加大对基层工会的经费倾斜力度,出台“小三级”工会建设经费补助、“两非一无”会员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政策,为推动基层工会有效运作提供保障。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建成由1300多人组成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延长工会手臂、做实基层工作。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推动基层规范职代会建制、开展集体协商等各项工作,促进基层企事业单位和谐发展。

  强化审计监督,工会经审监督体系建设取得改革突破。联合审计部门推动构建工会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职工会员监督“四位一体”的立体经审监督体系,有力增强经审工作规范化、实效性。继续强化工会内部审计主体作用,加强市、区局(产业)两级工会预决算审查审计,实现对下审计全覆盖。自觉接受国家审计监督,推动各区经审会对接同级审计部门,形成审计工作合力。建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备选库,加大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工作力度。完善和普及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台账,推进基层工会审计结果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着力从严治党,工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群众观念。严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工会系统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认真接受市委巡视监督检查,严肃查找问题,扎实做好整改工作,推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制度机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肃执纪问责。切实改进作风,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实效。

  五年来,我们还认真做好职工技协集中清理整顿、工会企业清理规范等工作。竭诚服务女职工,深入推进女职工建功立业、素质提升、权益保障、幸福关爱、组织建设五大行动,建设一批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亲子工作室。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部署落实市委大调研要求。强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工会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完成《工会志》编纂,工会对外交流、老干部、督查、信访、信息、统计、年鉴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有五点深切体会:一是必须把准前进方向。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自觉接受、牢固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新境界。二是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我们想方设法调动职工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凝聚起广大职工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更加彰显。三是必须勇于自我革新。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强化改革担当和使命意识,敢于动真碰硬、不计利益得失,坚决突破阻碍工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与时俱进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工会组织始终保持新鲜活力和持续动力。四是必须突出主业主责。我们把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敢于亮剑维权、勇于为职工说话代言,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让职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必须注重基层基础。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的指示精神,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各级工会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强基固本、激发活力,努力打通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会工作基层基础还较为薄弱,组织和工作覆盖还有很多盲区,基层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二是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内容和形式同紧贴职工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更加全面和更高水平增进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工会干部队伍的作风能力建设还存在不足,脱离职工群众的情况依然存在,本领能力上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干部教育管理的制度机制还需要建设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努力,切实予以改进。

  二、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上海工会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重要论述,指明了工会事业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宏伟蓝图,按照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及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大局,准确把握工作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发展责任和改革责任,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工会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担负起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90多年来,上海工会始终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始终不忘工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全心全意服务职工群众,扎扎实实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做好维权服务工作,切实担负起推动职工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工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就是工会工作的奋斗目标,充分认识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工会工作的着力点,充分认识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靠广大职工群众的团结奋斗,着力拓宽工会维权服务领域、提升维权服务层级、精准维权服务措施,努力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维护职工劳动经济、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各项权益,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一定要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激发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切实担负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责任。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上海服务业比重持续增长、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许多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上海作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正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构筑发展战略优势、打响“四大品牌”。我们要围绕适应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围绕把握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工发展的新机遇,围绕创新服务职工群众建功立业的新模式,为上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突破瓶颈障碍,切实担负起深化工会改革和增强党的群众工作本领的改革责任。随着产业形态、生产形式、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的变化,随着职工群众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工会作为党的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优势,必须将工会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推动工会改革再出发,始终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引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始终最大范围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始终坚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以改革增活力添动力强本领,切实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未来的上海工会工作任重而道远、艰巨而光荣。我们惟有凝心聚力、奋斗不息,才能不辜负党的嘱托、不辜负职工群众的期盼、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后五年上海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职工群众为服务和工作中心,持之以恒深化工会改革,切实增“三性”、去“四化”、促“三转”,努力构建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相适应的工会工作新格局,为开创新时代上海工作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今后五年上海工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工会大学校,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训,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努力推动形成规模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工会大舞台,创新群众性劳动竞赛和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形成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宽广舞台,努力推动职工当好主力军、建功新时代;建设工会大家庭,扩大工会对广大职工群众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健全完善工会维权和服务制度,推动职工更加公平、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工会大平台,用好用足党政及社会各方赋予的资源手段,不断建立健全党建引领、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努力发挥工会和职工群众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眼于加强政治思想引领,不断深化推进职工宣传教育工作

  以增强职工群众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目标,实施思想理论学习宣传、劳模工匠精神弘扬、职业道德培育建设三大行动,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实施思想理论学习宣传行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活动,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贴近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和职工群众,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筑牢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扩展修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逐年举办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革命圣地展览,加强对职工群众的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职工群众进一步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会网络舆情工作,积极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劳模工匠精神弘扬行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要加强示范引领,做好全国和上海市劳模先进、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及劳模年度人物等的推选表彰活动。深化上海工匠培养计划,每年选树100名左右技能精湛、奉献社会的优秀工人典型。筹建劳模工匠展示馆、上海工运史展览馆,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模范行动鼓舞全体职工群众。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园区、进企业、进班组、进社区、进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氛围。加强与党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的合作,为劳模工匠搭建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和研修深造的平台。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劳模服务各项工作,加大对劳模特别是困难老劳模的关心帮扶力度,动员全社会尊重劳模、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

  实施职业道德培育建设行动。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各类职工群体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之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职工中落细落小落实。创新职业道德建设载体、搭建基层学习交流平台,努力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富有不同行业内涵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建设一批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作风和严格的职业纪律。

  (二)着眼于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建功立业和素质提升活动

  聚焦上海发展大局,搭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职工素质能力提升三大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岗位建功、促进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搭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平台。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牵头作用,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协调和工作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各方参与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格局。贯彻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工人收入待遇提高、技能素质提升、职业发展通道顺畅。及时总结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适时开展政策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搭建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平台。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以“当好主力军、争当排头兵,奋战主战场、争做先行者”为主题,围绕上海全面推进“五个中心”、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及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市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坚持重心下移,以国有企业为引领,以非公企业为重点,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聚焦创新创业创造,广泛发动各级工会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行业特性和单位特点的竞赛活动,深化班组(团队)竞赛,为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效提供宽广舞台。

  搭建职工素质能力提升平台。适应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对职工素质、结构和规模的要求,深入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实施职工学校推进计划,帮助广大职工群众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实施职工技能登高计划,推进技能晋级、带教师傅奖励等项目,着重在重要产业、重点区域、重大工程中培养职工高精尖人才。实施职工科技创新计划,以一线职工为主体,以合理化建议、“五小”等为内容,广泛开展岗位创新活动;以劳模工匠人才为主体,以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为内容,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活动。开展好职工科技节、优秀发明选拔赛,深入实施授权发明专利奖励项目,积极组织职工创新成果参加国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以及国际国内发明展览活动,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劳模等各类先进工作室创建计划,充分发挥劳模先进传帮带作用。

  (三)着眼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维权体系

  围绕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大局,健全完善源头参与、维权维稳、民主协商三大机制,多管齐下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源头参与机制。积极参与同职工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工作,抓住立法、修法等关键环节,提出工会的主张建议。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形势下各类职工群体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聚焦技术工人、小微创业者、公共服务人员、新型就业人群、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加大对“互联网+”业态下劳动关系调处、法律保护、援助服务及群体性劳资纠纷化解等工作力度。运用“两会”及劳动关系三方等各类平台机制,呼吁推动最低工资标准及社保、福利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调整完善,更好地回应职工群众的意见呼声和利益诉求。积极推动和参与《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及住房公积金缴交、带薪年休假、职工食品安全等的执法检查,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职工相关待遇。

  健全完善维权维稳机制。深化“四方合作”工作机制、“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会社会化维权工作机制。重点做好有改革调整任务企业的排摸指导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有序调整。不断完善工会“零门槛”“应援尽援”服务机制,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维权帮扶。强化工会定向劳动法律监督,做好劳资纠纷隐患排查、预警预防等各项工作。全面实施上海工会普法计划,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各类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能力。

  健全完善民主协商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参与、制度构建、检查督导,促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常态化有效运作。深化职代会建制工作,促进各类企事业单位通过职代会制度平台依法履行民主程序。推进集体协商提质增效,加大对不同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分类指导力度,提高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水平。推动企事业单位完善内部利益矛盾自主调处机制,把职代会、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等制度融入企业治理架构,全面保障和发展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四)着眼于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服务职工工作大格局

  坚持精准服务、普惠要求、公平原则、互济特性,不断深化实事项目、困难帮扶、健康服务、文化服务四大体系建设,让职工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

  深化实事项目体系建设。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职工,健全完善服务职工实事项目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党政、社会、企业等各类服务资源,推动各级党政把服务职工实事项目纳入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民生实事的范畴,多层多方、富有特色地设置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职工群众多元多样的需求。紧贴职工群众实际需要,统筹发挥各方力量,切实做好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亲子工作室、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建设等实事项目。

  深化困难帮扶体系建设。对接政府和社会资源,推动政府救助保障政策覆盖更多困难职工群众。针对因病、因企业或岗位调整面临突发困难的职工及农民工、新型就业群体等,实施精准帮扶。发扬工人阶级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深入开展职工互助互济保障活动,发动职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人人享有、人人尽责。继续做好元旦春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就业援助等传统帮扶项目,让困难职工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深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健康上海2030”建设,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专业机构等的联动合作,共同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开展各类职工健康促进活动。制订职工健康发展计划,聚焦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职业健康等维度,加大职工健康监测监督、教育培训力度,推动职工体检、疗休养、休息休假等制度有效落实,不断提升职工健康水平。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进一步防范安全生产风险、优化职工劳动环境,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职工心理关怀,促进各类职工群体身心健康。

  深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维护和发展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作为工会的重要任务,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加强文化服务阵地、设施建设,推进沪西工人文化宫、各区工人文化宫(体育场)等职工文体场馆建设改造。规范场馆管理、强化公益服务。加强文化服务项目、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气息、职工群众欢迎的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加强文化服务资源配送,深入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职工文体活动,大力繁荣发展职工文艺创作,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五)着眼于提高工会组织现代化治理水平,努力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

  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队伍、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更多运用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法治化方法,优化工会工作运行机制、提升工会工作效能。

  提升群众化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工会干部蹲点、直接联系基层工会和一线职工等各项制度,推动大调研活动常态化。发挥各级工代会代表、全委会委员、常委、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和工会界别政协委员、劳模先进等在反映意见、参与决策、工作督查中的作用,推进区以下工会实行代表常任制,建立代表、委员联系基层制度。深化基层工会主席民主选举工作,进一步强化职工群众民主参与。全面建立以职工满意度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改进工会工作绩效考核方式和工作调整优化机制。

  提升社会化工作水平。发挥工会服务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区域资源,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工会组织职能与党政机构职能的有机衔接,积极承担党政转移的相关服务功能。加大工会购买社会服务力度,运用社会力量为基层一线和职工群众提供项目化、专业化、清单式的服务。加大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与联系引导力度,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工会积极分子、志愿者,广聚各方热心人士、专业人才,服务工会事业发展。

  提升网络化工作水平。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做好网络群众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网络治理,推进宣传方法手段创新,网聚职工正能量。以“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为契机,创新工会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新型就业群体的工作力度。融入上海智慧城市和“一网通办”建设大局,实现工会组织与党政及相关各方的网络互联互通,运用更多资源服务广大职工群众。加强全市工会网络建设工作统筹,整体提升工会干部网络工作水平。

  提升法治化工作水平。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不断提升依法维权的能力水平。认真贯彻《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工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工会工作流程,使工会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都体现法治精神、符合法律要求。敢于、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借助工会“两书”、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等各种手段,正向推进、反向倒逼,为职工说话代言,促进劳动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着眼于激发工会组织生机和活力,切实加强工会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

  以提高工会服务创新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本领为目标,加强工会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改革创新、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激发和增强工会组织的生机活力。

  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要工作及时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请示汇报。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确保中央和市委、全总决策部署在上海工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争当工会改革实干家,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深化工会改革不懈奋斗。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四责协同”责任体系,强化专项巡察和日常监督,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持续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建会入会方式,依托党政相关部门,以属地建会、多层覆盖为原则,加大实地实体型工会组建力度,深入推进园区(开发区)、行业(产业)工会建设,健全完善街镇“小三级”工会组织架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组织体系。围绕“四新”经济发展,聚焦创意园区、创客小镇、孵化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型企业、就业群体集聚区域及各类流动、分散、灵活就业群体,开展新领域新群体建会入会集中行动。探索创新楼宇工会、商圈工会、街面工会、项目工会、平台工会、网格工会等组建方式,做实职工企业外入会、网上入会工作,不断扩大工会组织的有效覆盖。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工会工作水平。

  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工会机关挂职干部选派、专职干部遴选、志愿者招募等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各级工会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支以专职工会工作者为核心、以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为中坚、以工会积极分子和志愿者为骨干的工作队伍。实施工会干部能力提升计划,以工会学院为教育培训主阵地,针对非公企业兼职工会主席等不同群体,举办好各类主体班、业务班、资格证书班,探索举办工会干部高级研修班,着力补齐素质短板,提升广大工会干部宣传动员、协商协调、服务职工等的能力和本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问题瓶颈,把握发展规律,促进工会事业长远发展。

  着力提高工会改革的能力水平。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加强工会组建与职工教育、职工服务、职工维权工作统筹联动,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工作落地,综合运用各种载体手段,整合党政、社会各方资源,更好地推进非公企业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推动国企工会改革,将工会组织建设、职代会、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等制度纳入企业章程和年报、融入企业管理流程,促进协调劳动关系相关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工会立体经审监督体系建设,推动工会经审工作更加规范、透明。进一步推进工会经费管理改革,加大对基层工会的经费倾斜力度,为深化工会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着力提高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水平。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化工建工作机制,扩大工会组织、工作和服务覆盖。建立完善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把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与区域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对各区、各街镇党政整体要求及责任考核体系,促进劳资和谐、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产业和职工分布,探索建立工会基本网格单元,对接党建、政府管理等网格体系,实现统筹管理、精准服务。

  统筹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我们还要推动工会女职工工作创新发展,积极稳妥做好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提升工会资产和企事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抓好工会对口援助、对外交流、老干部、督查、信访、信息、统计、年鉴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和全总的领导下,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奋力建功新时代,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词注释

  1.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指的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工会机关工作人员“2+1”使用机制。“2”是指工会机关专职干部和选派的挂职干部,“1”是指工会机关工作志愿者。

  3.工会机关干部“减上补下”。指的是在群团改革中,市总工会把机关精简的编制,统一下拨到街道、乡镇总工会和园区工会,以充实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力量的做法。

  4.“五小”活动。“五小”是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由工会牵头开展“五小”活动,旨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改进、提质降耗、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建设创新型企业。

  5.“四方合作”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工作机制。“四方”指的是工会、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司法局。

  6.“四位一体”工会维权体系。“四位”指的是工会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

  7.预防化解群体性劳资纠纷履职通报“亮灯”制度。是指在群体性劳资纠纷发生以及化解后,市总工会根据各区、局(产业)工会是否及时报告和参与以及推进事发单位组建工会、建立职代会和集体协商制度的情况,通过红灯、黄灯、绿灯予以警示和督促的工作制度。

  8.工会“两书”。指的是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处理建议书。

  9.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由市总工会和市市容绿化局牵头,会同各级政府、各级工会及各个单位共同实施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站点以环卫工、快递员、协管员、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交警辅警等户外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上海部分银行、通讯营业网点、超市卖场、药房等零售门店、饭店、快捷酒店以及各区职工服务中心、街镇党建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等单位,主要设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为户外职工提供就近方便的服务帮助。

  10.“公益乐学”。指的是由市总工会主办,市工人文化宫承办的职工文化服务项目。该活动聚焦午休和下班后的碎片时间,以时尚简约的方式,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资源配送的平台。

  11.“小三级”工会。是指由街镇、开发区总工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企业工会、联合工会所构成的三级基层工会组织体系。

  12.“两非一无”会员。指的是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劳动关系和没有单独建会的工会会员。

  13.“四位一体”立体经审监督体系。“四位”指的是工会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职工会员监督。

  14.爱心妈咪小屋。是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开展的“七色花”系列女职工关爱项目之一,旨在为职场备孕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提供一个私密、干净、舒适、安全的休息场所,为职业女性安然度过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提供人性化的温馨服务。既可建于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内,也可建于经济园区、商务楼宇等公共场所中。目前,全市共建有爱心妈咪小屋2500余家。

  15.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的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工会离职工最近,联系职工最直接,服务职工最具体,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出发,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

  16.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四大品牌”指的是上海服务品牌、上海制造品牌、上海购物品牌、上海文化品牌。

  17.党风廉政“四责协同”工作机制。“四责”指的是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