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暨优秀发明选拔赛表彰会,隆重表彰第五届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和第十七届优秀发明成果,这对于鼓励更多的职工投身到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对于构筑上海创新人才群体、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于进一步激励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上海的持续发展建功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市总工会及本次评选活动组委会,向受表彰的工人发明家、技术创新标兵和能手,向获得优秀发明选拔赛各种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在座的市有关委办局的领导、各位专家,对工人发明家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活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总工会和市有关委办局每年举办一次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评选活动。1987年以来,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已举办了十七届,共评选出了4000多项优秀发明成果。1995年以来,工人发明家评选活动也在全市评选出了50名“工人发明家”和一大批技术创新标兵和能手。工人发明家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作为服务、推动本市群众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活动和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 刚才,我们参观了工人发明家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观看了《智慧和力量》宣传片,进行了交流发言,表彰了先进。下面,我结合工人发明家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就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进创新人才和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上海职工队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不久前,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次会议传递出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把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工作已经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高度,同时会议也明确提出把人才强国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强调,“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胡锦涛同志这次在人才工作会议上专门指出,“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也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础。最近,上海市委举行了八届四次全会,全面部署了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审议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提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建设要求。上海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在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中,正不断向提高“四个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 上海要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在于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从这次表彰及整个评比活动来看,上海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现在上海的职工队伍素质,与上海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经济发展的进程还不适应,和发达国家经济中心比较,差距还比较明显。主要反映在职工技术技能结构还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不足,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工人还十分短缺。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上海高级技师的比例不到1%,技师和高级工不到2%和8%。现在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甚至出现了“找高级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的局面。 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要求出发,从贯彻落实市委、市府战略部署、推进上海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职工发展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海工人阶级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力军。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要围绕中心、融入到科教兴市中,工会工作要服务大局、服务科教兴市,就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创新人才群体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发挥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勤奋学习、钻研技术、勇于创新上来,凝聚到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上来。 我们要进一步确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工会优势,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职工培训、受教育的权利,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尽快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造就一大批岗位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 近年来,为加快上海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进程,造就一支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各级工会广泛开展了职工素质工程。全市各级工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从这次评出的工人发明家和技术创新标兵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较强的复合技能和发明创造能力,具有较高的学历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术。他们的创新成果获得了较多的专利和专利申请,有的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并且具有推广价值,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为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做出了贡献。在这20人中,既有现代钢铁工人、造桥英雄、环保卫士,也有掌握数控编程、工艺设计技术等,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工人,即所谓动手又动脑的现代“灰领”。在他们身上,展示了上海工人阶级追求卓越、勇于创造的时代风采,凸现了广大职工崇尚科学、钻研技术、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上海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供职工成才的机会和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工人发明家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赛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上海的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上海创新人才和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多年的实践表明,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途径。技能培训、技术比赛和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挖掘着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源泉,而且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一个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要坚持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深化职工素质工程,不断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上海职工技能登高计划”。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扩大职工培训面,充分发挥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基地作用,普遍提高各类职工的技能素质;要提高培训的深度,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重点放在提高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上,增加高技能职工人数。要营造有利于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鼓励职工提高技术等级,成为技术尖子。还要学会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为职工群众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要把职工培训同职工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交流、绝技绝活演示、名师带徒等活动结合起来,继续开展“百万职工大练兵”、“百项技能比赛”、“百佳技师传艺授技”活动。要通过培训、练兵、比赛、交流、晋级等技术活动,达到以下五大目标: ——三年内上海职工的“三会”人数比例(会多岗位技能,会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会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要达到55%; ——每年要有10%的技术工人技能上一等级; ——每年要有5%的技术工人拥有第二技能; ——每年要有8%的技术工人成为岗位或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三年内,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高级工以上比例要达到15%以上。 各级工会要进一步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大力实施“上海职工创新行动计划”。职工群众中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组织开展多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今年,上海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力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为科教兴市建功立业和献一计活动,62个区县局(产业)工会组织6.9万家企事业单位逾38万职工参与献一计活动,共献计献策2.2万条,提出1480多个“金点子”。近五年来通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共取得创新成果1.27万项,申请专利1.24万项。职工参加这些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素质。如在今年开展的第五届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评选活动中,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共推荐了125名工人发明家候选人。这125名职工在近两年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683条,实施技术攻关445项、技术创新426项,获得国家专利85项,专利申请127项。这次最终评出的20名工人发明家和技术创新标兵在近两年中,共实施合理化建议289条,实施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67项,获得国家专利21项,共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26亿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职工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资源和发明创造的潜能,也反映了工人发明家、技术创新标兵和能手的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赛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深化了职工素质工程,对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继续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深入组织职工开展各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瞄准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工程,开展建功立业和建言献策活动;围绕“十、百、千、万”(即展示职工先进操作法10项、优秀发明100项、优秀技术创新1000项、优秀技术攻关10000项)目标,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着重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率”、知识型职工的“培育率”、职工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的“参与率、采纳率、实施率”上下工夫。 要组织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大力开展技术中介活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发明成果为生产服务。而现在我们国家的发明项目在总量上还不多,大约只是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是韩国的四分之一。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优秀发明选拔赛和工人发明家评选等活动。要提高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的深度、广度,不仅要做好优秀发明项目的评选工作,还要做好发明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工作。要利用选拔赛的优势,结合评选活动,有选择的将需要转化或者可以转化的发明成果同有关单位进行牵线搭桥,开展中介活动,促进这些科技项目实施、推广和应用,取得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和发展,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还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公经济企业扩展。要根据非公经济企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把非公经济企业职工吸引到这项活动中来。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工会在非公经济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工会还要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上海融入全国,服务全国的过程中,探索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服务长三角、实现联动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和高素质职工队伍提供重要保障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和行政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选机制,形成由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构成的各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这一机制的保证下,不断推出工人发明家和创新能手,推出优秀技术发明成果,培养和扶植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明星。当前,劳动模范的评选也要适应上海的发展形势,体现与时俱进,劳动模范也要强调科技含量。 市总工会将参与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培养技术人才的奖励办法,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结合,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保护职工的首创精神和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对广大职工的创新、创业活动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企业的创新人才,要热情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支持他们干事业,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配合政府和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多元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一是政策支持。要根据《上海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办法》和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各自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奖励办法,鼓励职工投身各种技术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调动职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是资金扶持。要设立职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把基层职工技协开展技术协作、技术服务的积累资金集中起来,为中小企业和发明人提供项目开发和发明创造的资金扶助。还要制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果奖励标准,推动全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向深度发展。 三是分配奖励。要对技术创新的拔尖人才,按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的分配”的原则,探索科技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与股权、期权、经济效益分配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使创新活动更具市场化,推进创新成果直接向生产力和商品转化。 四是荣誉鼓励。要对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企业可以授予有关荣誉称号;对职工革新、开发、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先进工作(操作)法,可用创新成果持有人的姓名命名;还可在企业职工中开展评定“首席岗位”的活动,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按程序推荐“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职工技术创新标兵和技术创新能手”,按程序申报上海市智能型红旗班组、市劳模和劳模集体、全国职工创新示范岗和创新能手、全国劳模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五是榜样引领。要在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职工中,在国有、混合和非公经济等不同经济成分的单位中,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职工中,培养、推出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典型和学习榜样。要不断总结他们的经验和事迹,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努力以榜样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推动创新拔尖人才群体的形成和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建设。 同志们,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人发明家评选和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努力培育和选树一大批创新人才的典型,选拔和推出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的热情,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气,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上海的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