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在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看来,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的同时,更要结合上海实际,把强化“四大功能”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高端产业 这是上海正在努力的方向 “最近多方面信息反馈,不少国外企业要把生产经营业务搬到上海,在沪增资扩产。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商品、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上海集聚的趋势没有变。”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分享利好。 在他看来,这既是外资企业对中国发展、对上海发展充满信心,也是近年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重点产业的效应显现,为稳定上海经济基本盘、推动上海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这也是上海正在努力的方向。”陈鸣波举例说明,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吸引了全国约40%的产业人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占全国3/4。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应用牵引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生物医药领域,紧跟全球前沿,部分领域与国际并跑,联影、创领、微创等企业自主研制的国产医疗器械相继填补国内外空白。 开发开放 浦东充分展示制度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扩大开放、自贸区、科创板等,都与浦东关系密切,听了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已经从一片阡陌农田建设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这30年,浦东经济总量跃升到1.27万亿元,以全国1/80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均GDP超过3.3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300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7.1万元,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浦东开发开放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旺盛生命力。”杭迎伟希望,全国人大能够赋予浦东新区更大法治支持,适时授权浦东新区比照经济特区制定法规和规章,对一些多年推进尚未破题的改革项目等给予更高层级的立法支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支持浦东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标对表,推进打造更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改革创新 打好临港这张“开放名片” 自去年8月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就不断缔造着改革开放的“新奇迹”。 “我们始终保持着'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争跑出加速度、干出显示度。”全国人大代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在他眼里,临港新片区就是向世界打出的一张开放名片。目前,临港新片区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制度加快落地,现代化新城建设也稳步推进。 “新片区贸易自由、资金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不断突破,为我国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朱芝松说,接下来,新片区将全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加快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制度优势,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他表示,要用好用足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监管便利,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进一步拓展国际中转集拼、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全球检测维修、离岸研发制造、国际结算等功能;提高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探索建设“国际数据港”,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生物医药跨境研发。 “要打响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品牌。”朱芝松说,要加快新片区各类高端要素集聚,强化在全球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功能,继续加快引进和布局能够填补空白、解决痛点且产业生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为更好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朱芝松建议,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的权限,进一步加强各类改革创新事项的法治保障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