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24尾中华鲟重回长江

  昨天是“全国放鱼日”,《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崇明区政府联合在长江口水域开展主题为“立法保护中华鲟助推长江大保护——《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施行暨2020年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4尾中华鲟、2000尾胭脂鱼等珍稀水生生物被先后放流长江口,重回长江母亲怀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出席活动。

  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是与距今1.5亿年白垩纪的恐龙同时代的孑遗种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对于中华鲟亲鱼和幼鱼来说,上海的长江口水道是必经洄游通道,是它们的‘待产房’和‘幼儿园’。”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刘健说,长江口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唯一的、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同时又最易受到侵害的天然集中栖息场所,具有唯一、特有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旗舰物种中华鲟和长江江豚出现自然繁殖破碎化、生境碎片化的状况,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的地步。

  5月14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这是上海第一部针对单一特定野生动物保护的法规,完善了中华鲟抢救性保护的法律保障和“长江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

  记者了解到,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已经成为上海绿色生态名片。

  自2004开始,本市持续开展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3次,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胭脂鱼、松江鲈等珍稀水生生物55万余尾,其中1.5米以上的大中型中华鲟近500尾,刀鱼、长吻鮠、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8万余尾,河蚬、缢蛏、沙蚕等底栖生物约355吨,对长江口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悉,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将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二期作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纳入“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项目”,列入2019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察室定期督察,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副市长彭沉雷分别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负春出席活动。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海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