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东路上的新世界大丸百货,最近经历了一场购物狂潮:公司五周年庆当天,10万消费者豪掷1.7亿元,其中进口化妆品无疑是最大的“明星”,单日销售额突破了4000万元。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4%的情况下,化妆品类零售额逆势增长3.4%,其中个别进口化妆品甚至出现三位数的销售增长。 进口化妆品在疫情背景下异军突起,并非偶然。从2017年开始,上海就在外高桥保税区率先试点非特化妆品进口备案改革,近年来又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服务体系,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改革之手”一直在为内需市场建设提供着“助燃剂”。 不为人知的保税仓库 “早上离商场开门还有一个小时,大门外已经有顾客在排队。”尽管时隔多日,但大丸百货伊丽莎白雅顿柜台工作人员回忆起店庆那天的场面,依然感觉震撼,当天雅顿的明星胶囊、价值760元的小粉胶和小鲜胶一小时就卖出了100多盒。 人们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化妆品市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与远在20多公里之外的一个公共保税仓库有着密切的关系。 位于福特西三路77号9幢的外高桥进口化妆品公共保税仓库,每天早上8时,6个卡车位就已停满了等候装货的车辆。自上海购物节举办以来,这个仓库每天进出车次20多辆,每个月进出100个标准集装箱,从仓库发往上海各地销售柜台的化妆品数量达到一个月800万件,较往年同比增长了80%。 大丸百货热销的雅顿胶囊,就来自于这个保税仓库。“那天,我们一天完成了5万件化妆品的贴标,直到凌晨下班时,看到雅顿的工作人员发朋友圈,才知道他们还在盘账,说明销量很好。”保税仓负责人陈培刚说。化妆品市场销售越火爆,保税仓库的工作就越忙。外高桥与南京路相距24公里,身处城市两端的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感受着同一份热度。 在外高桥,化妆品公共保税仓库有3个,占地共2.6万平方米,目前处于全部饱和状态,为了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还有一个新的仓库准备开放。“化妆品属于快进快出的进口商品,为中高端品牌的进口化妆品专门打造这么大体量的保税仓库,不仅是上海唯一,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 化妆品进入港口以后,贴标和套装组配等环节需要在保税的状态下完成,如果每一个化妆品品牌都各自建立保税仓库,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成本,保税区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独立仓库。公共保税仓就像一个集散地,让众多化妆品品牌从上海入境后,有了一个可供存储的公共空间。 走在公共仓库里,一排排巨型货架层层叠叠,延伸到仓库深处,每排货架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陈培刚说,这么多品牌都愿意从上海进口,除了看中公共保税仓库降低了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满足化妆品进口的全流程增值服务。比如贴标,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贴标间,十几个工作人员围着一箱箱货物正熟练地进行着贴标和分装操作。一个小小的标签,大小尺寸,文字样式,都要严格按照海关和商检的统一规范,这关系到进口商品是否能在国内市场上流通。大多客户对贴标都有时间要求。娇韵诗刚刚在市面上推出“双萃精华”系列的2个新产品,一进入国内市场便卖得红火,企业紧急增补了一批10万件的货品,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出仓。“新品有大量试用装,虽然是无偿赠送的,但同样要贴小标签,这个量就非常大。”陈培刚说,当时很多人因疫情原因无法复工,仓库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人力,终于赶在一周内让这批新品及时上市。 娇韵诗中国区负责人非常感激,货品发出的第二天早晨,他特意从浦东北洋泾路的家里跑步20多公里来到保税仓库,给仓库工作人员送了一幅他孩子亲手画的奖状。这幅奖状至今仍贴在卸货平台的公告栏上,记录着这一段忙碌的日子。在上海化妆品市场大热的背后,这个远在城市边缘的保税仓库,用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支撑着进口化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流转和供应。 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布局 疫情期间,化妆品销售实现逆势增长,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想到了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人们依然有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一些“可支付得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 不过今天,化妆品再次得到消费者青睐,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今天进口化妆品市场的火爆,与当年出现在美国的‘口红效应’还不完全一样。”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说,这与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内需市场有关。“国内消费者对化妆品的品牌忠实度很高,疫情期间出境旅游基本停止,使部分出境购买化妆品的购买力转移到了国内。其次,对于国内大部分年轻白领而言,化妆品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因此能与粮油、食品等‘刚需品’一样实现逆市上升。” 如果说疫情导致的购买力回流和消费者的补偿心理刺激了进口化妆品的市场需求,那么让进口化妆品从国际货源地快速进入国内市场,让供需实现高效对接,更得益于上海这些年的贸易便利化改革。 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审批改备案”改革,让一支进口口红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从5个月缩短到了5天,为化妆品进口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但进入国门只是第一步,化妆品进来以后如何能更快速地流通和销售,还需完善全产业链的服务。 从“一支口红”的单点突破延伸到全产业链布局,外高桥因此建立了公共保税仓库,填补了非特化妆品备案改革以后的公共服务缺口。“公共仓库的服务覆盖了商品从港区到综保区再到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逸峰说,货物进入港口以后,保税仓库负责与船公司联系,安排运输车运到仓库,进行分拣核对,提供贴标、组套、增加外包装等增值服务,最后负责物流配送上门。高效的服务不仅解决了进口商品的仓储问题,更打通了前端和后端的流通环节,同时还适应了在线新经济的需求。 上海购物节期间,化妆品送货目的地变得更加多元,有商场和仓库,甚至还有直播现场。一天早上,保税仓库收到了以色列化妆品牌AHAVA的订单,2万件黄金面膜要当天完成贴标,赶在晚上送到网络直播现场。“2万多件货上午送过来的时候,连标签都还没做出来。”清关、制作标签、贴标、包装、安排车辆等工作同步进行,工作人员还在仓库内忙着贴标的时候,运输车辆已经等在门外,一完成马上装车,送到了位于昆山的天猫直播现场。 从进口、分配、流通到销售,公共保税仓库的背后是多项改革的集成创新。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有各种不同状态,保税货物、口岸货物或非保税货物,过去这些货物必须存放在不同性质的仓库,严禁“混居”。公共保税仓库可以让不同状态的商品同时存在于一个仓库内,这背后的秘诀就是依靠信息化手段,而非简单的物理隔离。“货物进来时是保税状态,清关后,从保税变成非保税,信息系统会自动录入这个‘身份’的变化。因此即便货物的物理空间没有改变,但实际身份却变了。”有了信息化手段加持,数百万件保税和非保税商品可以放在“同一屋檐下”,由系统自动监管着每一件货物。 把握“窗口期”留住购买力 2019年,我国境外奢侈品消费额为1052亿美元。每年,国人都有大量购买力留在了境外。而今年以来由于受疫情影响,购买力回流,国内进口化妆品和奢侈品市场均实现了逆势上升。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拉动内需体系建设、提振国内市场的“窗口期”。 “我们要抓住这个窗口期,迅速完善进口商品的供应产业链,促使这部分购买力稳定回流,长期回流,争取在疫情之后,仍然能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市场。”晁钢令说,“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挑战,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速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我国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在这方面,上海应该率先探索,有所作为。” “公共保税仓库高效的仓储、贴标、分装、运输、上市等一系列服务,确实能提高流通效率,但这还只是停留在品牌商层面去考虑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晁钢令说,要真正实现进口商品内需供应的大循环体系,除了品牌商以外,还需要有加工商、销售商、采购商等企业共同参与,甚至包括本土设计师,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进口商品的全产业链。 “比如香港历峰集团,把众多国际奢侈品牌拿到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便宜的原材料,最好的加工企业加工,请一流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他们是‘商业集成商’。”晁钢令认为,国内大型商业集团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目前国内许多总经销、总代理商大多都是外贸企业,但外贸企业在国内没有销售渠道,掌握销售渠道和网络的内贸公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外贸和内贸企业联手,才能把进口商品的采购、加工、销售等流通环节打通,释放和引导国内消费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还应加强统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一盘棋、相互助益。“上海进口化妆品销售火爆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做到‘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主体必须充分协调、平衡,以改革的手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做到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无缝对接。” 化妆品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已成为必需品,因此化妆品的内需“窗口期”最先体现出来,但很多非必需品,就稍显“沉默”了,比如服装、进口小家电等。“在‘窗口期’,我们应着眼于把所有有可能的购买力都抓回来,包括这些非必需品。”对于这些非必需商品,如何像化妆品一样建立高效的流通机制,让国际上更多受疫情影响的商品放在中国来销售,带动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将体现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也是留给上海思考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