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上海新业态频频涌现、小店元气开始复原、消费人气渐渐恢复

  进入6月,那些代表着上海城市商业文化意趣的特色小店,重回经营正轨;一些网红餐厅,再次一位难求;一些夜间消费新空间,也多了不少戴着口罩依旧兴致盎然的顾客。

  市场活力绽放、新业态频频涌现、小店恢复元气……在防疫常态化下,激活城市活力,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治理能力。上海城市管理者精心打磨绣花功夫、探索智能化治理手段,在精细化服务中,做好复市复工复业文章,目标是既要保证疫情防控的安全,又能实现经济有序复苏,让市民感受街区的烟火气、感知城市的美好。

  坚守秩序,引导安全消费

  消费者是商业的终端,实体商业的复苏,必然伴随着人气的回归。“五一”长假前一周,上海宣布开启一场规模空前的“购物节”,极大地促进了人气的回升。

  人气足是好事,但在疫情防控大前提下,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引导消费者有序参与。“五五购物节”以来,政府、社会各方正合力来破解这道难题。拿大型商场来说,为了疏散客流、让消费者能错峰购物,许多店家提前半个小时开门、延后到凌晨关门。新世界大丸百货最宽敞的中庭,设置了一排排回形隔离栏,公司管理层当上了临时保安,全部投入到商场秩序维护中,公安交警、街道工作人员等政府力量也参与到商场门口的客流引导中……

  首店是上海商业的品质标志之一,吸睛也吸金。在淮海中路上,美国网红炸鸡品牌“博派斯”的中国首店,开业首日人气爆棚,门口的队伍最多排出了100多米长,与几米之外的老字号光明邨门口的长队交错而行。有意思的是,两条队伍长而有序,倒成了当天淮海中路上的一道风景。在“博派斯”开业之前,街道、城管、派出所等多部门就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进行了重新规划,帮助店家制定了开业当日的疫情防控措施、安全保障方案;开业当天,各个部门又派出了大量工作人员维护现场秩序。

  体验消费是当下消费热点,但随着人流的入场,卫生、交通、安全等各种秩序的维护也给管理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世纪广场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最多的区域之一。今年六一,这里举办了一场“游园会”。为了保障大型游艺设施的安全运行,应急部门聘请专业团队24小时无间断监管;为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环卫部门每隔两个小时消毒一次设施,对周边垃圾桶也增加了消毒与清运频次……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序。正是方方面面做足细微之处的功课,才有这么多消费者愿意排上三四个小时长队。

  上海最近涌现了大大小小10来个特色市集,甫一推出,都很受欢迎。同样,为引导消费者“有序”逛吃,各大市集主办方与当地政府部门都采取了细而又细的措施。

  位于南京西路商圈,仅在周末时段开放的安义夜巷,为防止人流积压,主办方几次调整动线,现在与安义路相连的常德路及铜仁路口只出不进,入口调整到商场与安义路相连的7个“接口”——在那里,消费者需要出示随申码、测量体温,以保证夜市的安全有序;位于外滩的“外滩枫径”,不断有工作人员在夜巷中走动,及时提醒消费者戴好口罩,做好疫情防控;在锦江乐园的周末市集,监管所对商铺增加暗访频次,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细致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入夜,大学路上一家家小店,陆续亮起灯光。周边高校的学生尚未全部返校,但街面上几家烧烤店、火锅店、奶茶铺,已然人头攒动。

  这是上海五角场商圈外延的一条小街,从大型商场步行过来,要花十多分钟。但总是有人愿意费些脚力兜过来,体验这份独属于小马路的烟火气息。

  大马路,大商场,固然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标准配置,可小马路、梧桐树、小店肆,才是上海真正的韵味所在。市商务委在2019年的一份统计显示,目前上海约有47.5万家商业网点,九成为小网点,分布在上海67条特色商业街与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有9400多家。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独特的商业世界。只要它们开着门、亮着灯,这座城就是鲜活的、温暖的。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小店一度陷入困境。一盏盏陆续关灭的灯,如同敏感的试剂,探出市场活力的日渐消减。为了尽快让城市的商业文化氛围恢复元气,一场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的“挽救”行动早已开始——

  2月以来,全市各区的市场监管局、城管与街镇工作人员都上街奔忙,核查店内人员健康情况、防疫物资配置情况……他们想方设法,帮助小店做好防控,争取早日开门营业。愚园路上,街区运营方CREATER创邑第一时间就免除了所有商业租户17天的租金、所有办公租户9天50%的租金。还及时提供口罩、体温计、消毒水,让店铺维持正常经营。许多小店店主真切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意义。

  大沽路,南京西路商圈背后的一条小马路,沿街商家有四五十户。疫情出现后,由街道牵头,店铺、房东等作为成员单位的商户自治会第一时间动起来,为店铺减免租金200多万元。商户之间也相互资源共享,共渡难关:一家网红理发店摆上了隔壁比萨店的外卖宣传单,为“邻居”增加曝光度;一家茶馆改向附近一家花店订花,为花店增加了一份稳定收入。静安区相关部门还在这条路上组织了“风尚街”活动,帮助商家带动人气。

  “先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参与“挽救”小店的政府、社会各方共同企盼:春暖花开时,上海的小马路能重新热闹起来。5月,上海顺势推出首个消费节庆“五五购物节”,街边特色小店是直接受益者:“能明显感觉到,5月开始,街面上不仅‘看’的人多了,‘买’的人也在增加。”几家特色小店店主都认为,这场节庆实实在在带来客流与营业额的“双回暖”。

  为了进一步扶持小店,上海日前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动作:发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这份明确支持特色小店发展的规定,将通过实施“轻微免罚”制度,给微观主体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黄浦区则围绕“外摆位”精细化管理大做文章,最大限度给小店、小商贩提供宽松和便利的营商环境。

  当然,这不是上海第一次给小店“松绑”。最早大学路推出外摆,实行“经营在内,消费在外”模式时,就得到多个市政部门支持。后来为了呼应周边大学生夜间消费的需求,经营方还延长了大学路经营时间段。为了增加人流,经营方又联合交警部门把大学路从单行道改成了双向车道。上海的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已习惯于在协商中取得共赢。

  今年的疫情,固然给许多小店带来阵痛,却也激发了商业市场的生命力,促成了同舟共济的政商关系。安福路上一家小店店主表示,“最令我感动的,是可以复工时,政府工作人员一家家到店通知;恢复堂吃时,他们又敲开每户的门,给我们当场答疑解惑,我不再是一个人、一双手,撑起一家店。”

  智慧手段,解决治理难题

  街上有了市集,小店有了外摆,城市喧闹的氛围很快就回来了。但留给城市管理者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街区里人流量大了,产生垃圾、噪音、交通问题如何解决?小店愈发繁荣,食品安全、合规经营如何监管?这些问题看似纷繁复杂,甚至相互掣肘,背后却都指向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构建。

  上海着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径,致力于在常态化防疫的前提下,在城市治理精细化要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焕发城市新活力。

  5月的一个周末,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指挥中心内的大屏幕忽然发出警报:南京西路863号垃圾桶满溢了。南京西路是上海商业最繁华的街区之一,每逢周末,这里总是集聚着不少游客和购物者。小小垃圾桶,关乎市民体验,也关乎城市形象。放在过去,这只垃圾桶的处置要靠巡查员的自主发现,再绕一大圈找到环卫部门,处理前后可能要一两个钟头。而这一次,正在南京西路巡查的工作人员小沈一接到通知,就立刻赶去相应点位。几分钟内,这只垃圾桶得以清理干净。

  超大城市运行中,突发事件、复杂问题多,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运行体系。如今,上海正通过全面升级“一网统管”,打造更加智能、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就在不久前,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就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街镇“一网统管”试点,通过科学采集数据、综合应用人员力量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场景、一站式的AI社区解决方案,将智能化融入社区治理的全流程,为解决超大城市中的“小马路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通过AI场景分割等技术,江苏路街道将辖区内600余个探头转化成为940多个智能感知神经元,涵盖水箱水盖、小区单元门洞门磁、消火栓水压、垃圾满溢、道路扬尘温湿度、商业街乱穿马路等超过10个方面,解决了马路监控探头“看得见图像”但“看不出问题”的不足。基于这套解决方案,如今街区的卫生、交通都有了很大改善,市民“逛马路”的体验更好,也间接为周边小店带来客流和消费力。

  “一网统管”,同时也在无形处服务和监管着每一个城市中活跃的微观个体。今年6月,徐汇区在上海率先发布智慧商铺“汇商码”,作为推动小店经济、加快“一网统管”先行区建设的常态化智慧管理手段。“汇商码”有什么作用?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傅荣军介绍:“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二维码,里面全面归集了沿街小店的注册许可、行业评价、监督检查、消费评价、政策信息、社会舆情等各方面数据,每个商铺都有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画像’。”“汇商码”将管理端、商铺端和市民端三码合一,也在倒逼商户强化管理、提升品质。

  目前,上海正着力加强各街区交通、环卫、安全等多维度的智慧化城市治理。随着“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成为现实,不仅可以为经济和商业复苏提供技术保障,也将为不断涌现的创新业态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服务和监管。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