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垃圾分类成自觉 上海用“绣花功夫”演绎新时尚

  仲夏,消费回暖,夜市升温,上海的街头巷角越来越热闹。无论在大马路还是在居民小区,市民群众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

  “三增一减”彰显分类实效

  在上海静安区余姚路上的美联大厦,湿垃圾桶上方加装了破袋器。居民娴熟地将垃圾袋划破,湿垃圾倒进桶内,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垃圾分类刚开始,挺头疼,现在越来越习惯了。”小区居民张颖说。

  夏季,温度升高,小区所在的曹家渡街道对辖区内92个小区的垃圾箱房加装破袋器、除臭喷壶、洗手装置“三件套”,进一步巩固分类效果。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一年来,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6266吨,同比增长89.2%;有害垃圾分出量从分类前的每天50公斤提升到3.1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干垃圾日均处置15351吨,同比下降25.4%。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

  “三增一减”取得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共建成‘一主多点’共18座末端处置设施,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每天达24350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说,今年上海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走出家门没几步,打开公共阳台上的管道井盖,投入的垃圾自动坠落到楼座底部的垃圾箱房。对于长宁区茅台花苑小区居民来说,扔垃圾原本是件轻松事。

  垃圾分类,意味着小区300多个楼层的管道井全部封闭,扔垃圾须分类、定时、定点。“尽管扔垃圾变麻烦了,但楼道内散发的臭味消失了,小区更干净了。”小区居民孙阿姨说。

  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3万吨左右,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没有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很多小区在实践中不断破解难题:

  ——巧用载体,引导百姓从“嫌麻烦”“分不好”到“会分”“愿分”。

  在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小区组织居民观看垃圾分类宣传片,举办垃圾分类“闪唱”,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居民踊跃参与其中。

  理念转变,行动才能自觉,很多小区经历了从志愿者督导到撤人撤岗的变化。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即使在春节后的疫情防控期,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保持优秀分类投放水平,其余居住区也表现良好。

  ——因地制宜,“一小区一方案”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新老小区环境各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小区一方案”,用精细方式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徐汇区天平街道很多弄堂空间狭小,连放置干湿垃圾桶都显得拥挤。街道调研厘清居民群众的需求后,探索出“并点投放”和“移动箱房”定时定点收运模式,前、中、末端齐发力,确保分类投放、收集、清运环环相扣。

  “不在困难中找借口,要在困难中找方法。”天平街道息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惠丽说,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居民提供便利,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了,自觉分类的习惯才能巩固。

  ——自治共治,真正把垃圾分类变成社会“大合唱”。

  在徐汇区凌云街道,活跃着一支“绿主妇”志愿者队伍,主要成员是社区里的家庭主妇。她们指导居民对湿垃圾进行粉碎发酵处理,用于小区绿化。

  百姓的事让百姓做主,更多市民献计献策,想出很多“金点子”。上海部分区域还成立“垃圾分类事务所”,引导居民酝酿形成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议题,如垃圾箱房的选址、投放点开放时间等,推动垃圾分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从“攻坚战”到“持久战”

  今年5月,两名城管中队队员敲开上海市玉田路某小区李女士的家门。他们请李女士回忆,3天前是否将垃圾随意丢弃。看完相关取证照片、视频后,李女士羞愧不已,当场缴纳50元罚款。

  这是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推进垃圾箱房远程智能监控后,对居民生活垃圾乱丢行为开出的第一张罚单。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上大有可为。

  今年4月,浦东“城市大脑”垃圾智能分类场景系统发出预警,通过分析生活垃圾源头计量设备采集的数据,发现某街道一小区当月第二周湿垃圾分出量占比从第一周的34%下降至17%。

  像浦东这样,上海很多区域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垃圾分类长效常态管理。

  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作为全国第一个立法推进垃圾分类的省级行政区,上海“打好样”,帮助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在全国更多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新华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