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以仁心医术,链接沪遵两座城 上海开展医疗结对帮扶7年

  偏远的黔北山村里,14岁的小美(化名)以为一辈子就要在歧视和自卑中度过。这名患有“两性畸形”的女孩4岁时就查出病因,但家里生活十分拮据,只能一拖再拖,一转眼拖了10年。

  小美的命运,因为一位上海医生而改变。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蒋君涛医生,担任“遵义市泌尿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帮扶阶段,蒋君涛发现了小美,为她联系来沪治疗,一解14年苦疾。10日在遵义召开的沪遵医疗卫生扶贫协作论坛上,由贵州省人口健康基金会、遵义市卫生健康局、遵义市计划生育协会、遵义市博爱义工联盟共同发起成立“义海健康救助专项基金”,基金将为沪遵两地结对帮扶带来更多尝试,为遵义当地极贫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搭建来沪治疗的绿色通道,这意味着更多的“小美们”将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救治。

  助力实现人才“造血”

  上海与遵义虽远隔千山万水,却有着深厚渊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从一大会址纪念馆到遵义会议陈列馆,两地拥有诸多共同的红色印记。

  自2013年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按照“中央要求、遵义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则,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精准施策结对帮扶遵义。上海13家三甲医院(其中4家中医医院)与遵义市医疗卫生机构“牵手”,帮助当地建设新生儿重点专科、传染病、眼科、消化科、心血管科等重点专科,建成心脏病、眼科、老年病、神经内科、消化病等13个临床医学中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7年来,上海在结对帮扶中帮助遵义实现人才“造血”能力。两地建立起了“上海-遵义卫生人才培训学院”,开通人才培养绿色通道,签订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帮扶协议,为当地培训住院医师。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上海分批次为受援医院培养医学专业技术骨干1500余人次,接待来沪培训1000余人。

  “请进来、走出去”,上海通过援派专家导师带教、开展远程教学、派驻高层次管理干部、接收人员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当地人才专业技术、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为遵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人才队伍助力。

  社会爱心助力帮扶救助

  10日举行的协作论坛上,来自上海的顶级专家为当地医疗管理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体会”为题,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教授以“医院学科建设思考与实践”为题,市中医医院院长钟力炜以“一院两址医院管理经验分享”为题,瑞金医院护理部主任查庆华以“护士培养体系”为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技术与人才,搭载着大爱无疆初心,一并送到了黔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统计显示:上海组织大型巡回医疗服务10余次,为5000余名当地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在“千里送医到遵义”活动中,心脏疾病专家每年对当地贫困先心病患儿进行筛查,已有适合手术的100余名先心病患儿在上海进行免费手术治疗,“慈善光明行”则为数千名眼疾患者开展诊察和白内障复明手术。

  医疗救治之外,还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遵义,许多极贫家庭医疗费用得到了全免,但医疗费用外的支出(食宿、车费等)也可能负担不起,这成为救治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小美的成功获救,除了上海医院医疗费用全免外,孩子所有食宿、车费等,蒋君涛医生还自己掏了腰包,这才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义海健康救助专项基金的成立,未来就将填补这一空白。

  记者获悉,专项基金将对遵义市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监测对象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为极低收入患者搭建对接上海优势资源的绿色通道,迄今专项基金已收到430余万元的善款。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尼冰表示,“从具体病例救治,到建立救助的科学机制,基金成立将实现更高层面的医疗互助协作。遵义在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后,为群众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成为思考题。专项基金链接了‘最后一公里’,也将为沪遵两地结对帮扶带来更多支撑。”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