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下午4点多,铁路上海站9号候车室内人挤人,大屏幕上显示着12趟列车的信息,其中11趟的终点站为江苏、浙江或安徽。检票时,南京话、苏州话和各种隶属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方言同时从四面八方传来。一瞬间,记者便对“长三角一体化”有了直观感受。 人来人往的9号候车室里,很少见到候车大厅里常见的大包小包,也没有火车站常见的比人还大的蛇皮袋。随着长三角互联互通的程度日益加大,往来交通愈加方便,人们不必一次带上所有家当。排队的旅客中,多数只背着双肩包或者单肩挎包。 车厢里也没什么行李,座位上方的两排行李架空空如也,只稀稀拉拉放着两三个拉杆箱,其中一只属于坐在记者边上的苏州男生小陈。“我在东莞上班,因为当地没有机场,只好先到深圳,再坐飞机到上海,从上海坐高铁回苏州。” 26岁的小陈从事通信硬件的开发,工作快两年,只在国庆假期或者春节时回家,今年中秋遇上国庆,爸妈已经在新家里盼了他好久——原先住在苏州市区的小陈一家,最近在城南的吴江区买了新房。 小陈的新家地段不一般。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吴江区生态环境很好,我爸妈年纪也大了,他们希望将来能在那里养老。” 这两年,小陈的爸妈经常念叨,希望他将来能回苏州或者上海工作,毕竟离家近。“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我肯定会考虑。”小陈笑着说,从上海站到苏州站的时间比从苏州站到家的时间还短,将来如果在上海工作,回家也方便。 小陈的想法正在不断得到现实的佐证。就在今年8月2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跨越元荡连接上海、苏州两地的青浦元荡桥顺利合龙。元荡桥及沪苏两地公路延伸段全面通车后,从青浦金泽到苏州吴江区,将从目前40分钟的绕行路程,缩短至5分钟内。 不只是上海、苏州这两座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今年6月5日,沪苏湖铁路举行开工仪式;7月1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 根据规划,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铁达5300公里以上,运营铁路网将覆盖三省一市范围内除舟山以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当然,高速流动的人群加上相对集聚的时空,让节假日买票相对困难一些。记者乘坐的G7022次高铁上,有不少只买到站票的乘客,40岁的徐先生是其中一位。他身材瘦长,穿着一身商务西装,背着单肩挎包,靠在车厢交界处,身体随着车厢晃悠。 徐先生对只买到站票并不在意,“反正半小时就到了”。从事建筑行业的他,老家在苏北,在苏州打拼了十几年,最终决定买房定居。由于公司有项目在上海,平时,他以一周一次的频率往返苏沪两地。 “上海到苏州是个合适的距离,爸妈管不着,自由。”车厢另一头,同样只买到站票的小王,把鸭舌帽压得低低的,破洞牛仔裤和宽松的卫衣颇有设计感。 在上海从事了3年广告设计工作的小王希望有朝一日能留在上海。他觉得,这座一线城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不仅工作机会更多,而且充满了新观念和新潮流。小王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一家新店开张,我在上海朋友会毫不犹豫地去试试,苏州朋友相对来说接受新鲜事物慢一些。”不过,小王也感觉到,这种差距正在越来越小。 曾经,“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很流行。但是,近几年随着两地之间交融愈深,这一说法恐怕已经有点过时。记者曾问过身边朋友的未来规划,有人正计划从苏州的分部调往上海的总部,也有人正打算从上海回苏州开辟新事业。或许,面对两座城市的选择,已经不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单选题。 傍晚5点29分,G7022次高铁稳稳停靠苏州站,虽然比原计划晚了4分钟,但并没有人在意。车厢内三分之一的乘客起身,往门口走。几分钟后,列车驶向下站无锡,只需17分钟,这一列高铁将在当晚6点41分到达终点站——南京。 刚下车,记者收到上海朋友发来的微信:“过两天来苏州玩,有什么推荐的吗?”打字回复时,耳边突然传来吆喝声——“苏州园林、旅游资讯、水乡古镇旅游!” “推荐倒是很多,怕你来不及逛。”苏州人写道。 “没关系,反正近得很,随时来。”上海人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