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聚焦“泛血管”,构建创新平台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昨天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担纲中心主任。据悉,中心将全面覆盖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五大介入学科分支,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以泛血管理论为指导,构建介入创新技术平台。

  所谓“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非直视下诊疗的新学科。近年来,介入治疗成为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科,也是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学科,介入学科的发展历史较晚,目前多以各个内外科的亚专科形式存在,尚未形成总体学科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如人员准入培训、诊疗规范指南、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完善。此外,介入治疗设备、器械和耗材的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

  葛均波形象比喻,“手里拿锤子的,看什么都像钉子。”鉴于介入学科各分支有很多技术和工具的共性基础,许多相关疾病也有共性发病机制。在基础研究层面,中山医院提出“泛血管医学”理论,将介入治疗的主要对象人体血管系统归纳为一个血管网络,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认识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促进介入学科各分支交叉融合,指导介入医生以整体观念治病。

  “针对介入学科目前存在的紧迫问题,医院提出学科发展的整体战略,旨在改善病人远期预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介绍,医院介入学科群拥有院士3名,国家重点学科6个,实现了介入学科间的融合与协同创新,并已完成涵盖国内114家知名三级甲等医院和400余家二级医院的协同网络构建,在国内率先构建泛血管为主线的介入放射诊疗网络。

  葛均波说,中心将针对重大慢病开展系统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技术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医、生、理、工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建设高质量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和国际合作,建设规范的人员和技术推广培训系统。

  据悉,中心建设目标是:力争2021年底建立以本中心为引领的全国性介入治疗协同研究网络单位500家以上;开发并推广20—30项心血管及肿瘤介入新技术;研究制定10项以上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或行业标准;转化5—10项创新介入器械。揭牌仪式同时向首期认证的20家“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授牌。副市长宗明出席揭牌仪式。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