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多维度、多领域产业链体系。图为预计明年投入正式运营的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公交。本报驻临港记者 祝越摄(资料图片) 环滴水湖智能公交、东海大桥无人驾驶集卡、临港城区内无人道路作业车……昨天发布的《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多维度、多领域产业链体系,推进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 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具有全然不同的产业形态,在传统整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础上,还催生了车载芯片、感知系统、车载计算系统、车载通信终端、线控底盘等产业领域,同时带动车联网产业和智慧交通产业领域,以及相关软件服务业发展,新增产业规模巨大,需要巨大的承载空间。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是《规划》亮点之一,未来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基本建立包括汽车电子、感知计算、车联网通信、线控技术、智慧交通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形成3家左右产业竞争力和规模水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整车企业,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都具备2家以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零部件头部企业,智能网联整车产量超过100万辆。 “临港新片区具备广阔连片可开发区域,是上海面向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上海唯一具备如此大规模产业集聚和全产业链布局的地区。”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表示,未来五年,临港将推动智能汽车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实践环境,在“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发展上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先行先试。 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已达118.2公里 新片区揭牌后,临港正依据自身产业基础,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产业进行发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上汽、奔驰等十余家业内顶尖企业已在新片区落地,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落地总投资逾240亿元。同时,图森未来、博雷顿、中智行等一大批新兴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公司踊跃落户。新片区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建成项目产能持续攀升、在建项目加速建设达产、储备项目加快选址落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目前我们已在东海大桥实现无人接管的集卡自动驾驶能力,从查验场地开始到港区模拟操作。”图森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健聪的团队正在洋山港实施上海首批“AI+交通”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的项目,过去两年多在东海大桥共测试1350车次,总里程超过77000公里。“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能够利用政策条件、地缘场景、应用需求、测试示范基础等方面优势,让自动驾驶在不断测试中完善,我们也将争取相关应用尽快上市。” 而这样的测试环境将越来越多样化,新片区第二批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昨天也同步启用,目前累计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已达118.2公里。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智能驾驶未来交通新业态,结合智慧交通优势及现代物流需求,积极探索‘公、铁、海、空’多式联运和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及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泉介绍,临港二期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区“AI+智慧交通综合测试示范基地”,是为了配合新片区新一轮开发建设要求,在一期基础上进行的扩容改造。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测试示范区,更好发挥其公益性服务平台作用,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