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特斯拉已逐步带动智能汽车制造业崛起,不妨期待中国商飞带动临港新片区的航空产业链腾飞。”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昨天发布,“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60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加强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规划更侧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特色前沿产业之间的协同性,”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余南平表示,未来五年,临港新片区就是上海全新的产业发展聚集区域,将成为代表国家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新载体和体现国家前沿实力承载大国重器的靓丽名片。 人工智能产业链进一步集聚 根据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将努力打造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AI)产业,打造以智能网联汽车车载试验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兴增长极,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应用的新典范,为上海形成“1+4”人工智能发展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伴随着规划的发布,9个重点项目昨天也同步进行集中签约,业务涵盖了核心芯片设计、智能终端应用、算力算法、创新性平台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这批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新片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聚发展,同时赋能新片区前沿产业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提升产业能级。 “非常看好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未来五年的发展,我们产业链上下游很多合作伙伴都将落户临港,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禾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红星表示,临港新片区未来着力打造的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高端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产业链互动融合的产业生态,也让企业增添了深耕临港的信心。 作为临港新片区着力打造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计划在“十四五”末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表示,新片区目前已经集聚了人工智能算力算法芯片设计以及终端应用的各类企业,“十四五”时期将聚焦芯片、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加速推进“AI+”多元应用场景落地。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明确 “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将围绕“4+2+X”前沿产业体系。 其中,“4”是指属于新片区重点发展、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四大核心前沿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2”是指具有良好发展基础、需要固本强基的两大先发产业集群,包括智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X”是指适应新片区未来竞争和产业发展需要、急需着力培育和超前布局的若干新型特色产业,包括数字经济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再制造产业等。 “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围绕前沿产业体系配套了“一带多区”的产业空间。“一带”,即沿海发展集聚带,从北往南再向西沿海布局,串联以滴水湖为核心的各个产业区,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多区”,即综合区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陆域)、前沿产业区(南区、北区)、临港奉贤园区等组成的产业组团。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企业家提出,‘哪里能解决人才后勤保障,我的企业就落户哪里。’这句话反映了企业的心声和核心诉求,是‘十四五’期间我们的重点工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晓华说,“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将提高制度创新的开放度、增强基础设施的匹配度、强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度、提升资金扶持的精准度、增强资源指标的扶持、提升营商环境的舒适度,提供多类型、多渠道、高质量的优质政策,为人才在临港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在住房保障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定向微调临港人才的优先购房政策,以及公租房、先租后售房、人才公寓等多品种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十四五”时期,新增供应住房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2021年,新增供应住房不低于400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