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一堂“四史”课缘何获得满堂掌声

  “你知道吗?为了选到这门课我还专门请学姐帮忙一起抢!”复旦大学光华楼西辅楼104教室第二排,经管专业大一学生王府璟跟同桌激动分享。

  这门她向往已久的课,是从去年秋季学期起,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本科生推出的“四史”系列思政课之一——《中国共产党历史》。经过一个学期的口碑发酵,新学期新课的120个名额遭遇450多人“秒杀”。

  为何如此有吸引力?15日晚,记者随机走进课堂,下课时听到满堂掌声,令人动容。

  讲故事串起时代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授课团队,由杜艳华教授、薛小荣副教授两位研究党史的专家组成。临床医学二年级学生马纪昕说,之前听杜老师讲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细处分析娓娓道来,而薛老师的特点是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之前对党史的了解,很多停留在宣传口号或者列数字等,原来很多抽象的表述背后,有那么多跌宕起伏,那么多智慧。”他坦言,“希望能在这门课上,更明晰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天,正逢薛小荣老师开讲新章“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即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展、斗争。说到重庆谈判时,党中央抽调部队进入东北,遇到苏联红军,双方语言沟通不畅,紧急关头,我方部队一位姓唐的副政委,一把捋起袖子——他少年时就刻在手臂上的镰刀斧头标志,让两支队伍相认。

  “哇!”“真的啊?”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讲台下第一排,外语系大二学生陈紫边听边敲着键盘。高中选了理科的她,对这段历史有些陌生,所以记得格外详细。

  薛小荣备课时,把史料又重新梳理了几遍。讲了十多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他觉得,虽然前者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内容上有不少重合,但是授课时,自己更注重从党的自身出发,告诉学生这个政党面对这个时代,是如何调整发展,如何一次次做出关键决策。“不希望一条条列出单独的事件或政策,而应在宏观视野中勾勒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起时代发展的脉络。”

  让党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当说到彭德怀带领的2万余人部队在陕北牵制胡宗南20万人马时,薛老师铺展开地图,吟诵起毛主席的六言诗。讲台下,王府璟一句一句同步念出。

  “我从小喜欢抗日和解放战争这段历史,看了很多资料,这个课堂上,触动最大的是原来我们的党和军队,经历过那么多考验。”小王印象最深的是,讲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不仅要面对敌军,更急迫的是重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当时部队纪律要求非常严,并进一步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这支军队是老百姓的军队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小王觉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细节,让更多同学和自己一样,更加了解这个血肉丰满、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筚路蓝缕的党。

  了解过去也看到现在和未来

  这门课的期中作业要求很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自选角度谈谈你心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刚刚收到作业的杜老师和薛老师既惊讶又高兴——一篇篇精心写作的文章,有的从军队纪律的角度挖掘,有的从红色文艺的视野切入……百花齐放,共同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贴近和深入。

  “讲到十八大、十九大时,结合当下中美关系,深入讲解中国如何一步步积累获得战略博弈的空间,这些就在身边发生的历史,同学们听得特别投入。”薛小荣说,“授课时可以感受到,青年们更加渴望了解党,与此同步的是他们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关注。”

  有着十多年教龄的他也深深感到,如今站上这个讲台更加有底气,他正在做的,是尽己所能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3人,到如今的9000多万人,走到今天有其成功之处。这个秘诀就是:自我革命。

  课后,记者问一位同学为何鼓掌。“有点情不自禁,好像有一种信念感更加明晰,让我越来越喜欢和向往。”她说。

选稿:孟繁嘉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