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名满天下时仍专注于田畴,用一辈子追求“禾下乘凉梦”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昨天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两个梦想 记者曾经与袁隆平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2017年10月16日,第37个世界粮食日。斜风细雨中,当时87岁高龄的袁隆平,作为特别邀请的专家,精神矍铄地出现在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观测站的“巨型稻”新种质材料发布现场。就在前一天,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通过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当时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记者至今清楚记得,袁隆平当时站在田间现场笑着说:“希望在我90岁的时候,可以实现‘禾下乘凉说丰年’的梦想。” 为了“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奋斗了一辈子。直到今年年初,鲐背之年的他还在海南三亚研究水稻。 刷新纪录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袁隆平的颁奖词。 不同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其性状会优于亲本,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况下难以存在不同亲本水稻的杂交后代,杂种优势亦不能得以体现。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这位“乡村教师”率先在中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最终在1973年取得成功,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品种增产20%到30%。 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3年放弃了这一研究,因为当时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名满天下的袁隆平,直到去世前,还在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团队创造的纪录—— 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 2020年11月,袁隆平领衔研发的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双季测产达到亩产1530.76公斤。 “老顽童”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出席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这位“农民科学家”,用一辈子诠释了这八个字。直到去世前,只要他人在长沙,每天都要去试验田转一转。 为了排除外界干扰静心科研,袁隆平多年来都不用手机。在他看来,从事科研工作要会提问,要敢质疑,质疑才是科学的生命。 在周围人看来,袁隆平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有趣的人。早在高中时期,他曾获得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他不仅会演奏小提琴,还会跳踢踏舞。就算面对采访,高兴起来了,还会蹬掉皮鞋,两腿盘坐着,俨然就是一个“老顽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