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落下帷幕。与历届论坛一样,世界顶尖金融智慧在浦江之畔碰撞出一系列火花。全球大变局下,中外与会嘉宾对于上海这座金融之城,显然有着更多期待。 开放,培育新功能 目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抬头的背景下,世界看到了中国继续开放的决心。陆家嘴论坛期间,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高盛资产管理与工银理财签订了在沪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合作备忘录。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开放中发挥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多年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拥有了不俗的实力,如何更进一步?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建议,上海要创造新优势。亚洲地区资产管理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热点市场。一些金融中心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来提升对全球财富资金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吸引力。所以,上海需要不断提升吸引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优势,既要成为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也要成为中国财富资金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经地。同时,上海需要大力培育市场资信、市场分析、法律、会计等咨询中介等方面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更好联通全球金融市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通过改进税收、法律、就业、落户、住房等政策制度,提高对专业机构以及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如果说1992年至2009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步建立框架的1.0版,那么2009年至2020年就是完成国家阶段性战略部署扩大能级的2.0版,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3.0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3.0版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功能和国际影响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 他表示,上海要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就需要建设一个高质量、有效率的金融市场,让金融要素在国内市场充分流动,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上海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就需要制度建设和制度开放,抓住浦东和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契机,提升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进一步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领先地位。 绿色,引领新潮流 “我知道中国很快会启动碳交易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展,亚洲的经济体必须在这件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汇丰控股有限集团主席马克·塔克对于即将在上海落地的这一金融要素市场非常期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对于上海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十分了解:“上海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上海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2013年就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国绿色债券中超过90%在上海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60%发生在上海。在此基础上,刘桂平建议,未来上海可以进一步发挥优势,在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机构及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绿色金融产品评估论证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引领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的国际潮流。 “欧盟也有碳市场,未来怎样把它和上海碳市场联系起来?”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让·勒米埃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和上海合作,找到增长碳市场效率的最佳方案。“我们需要标准,需要工具,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全球层面上进行解决,这对于资产经理人、投资人和银行都很重要。这也是我希望中国和欧盟之间能够有更多合作的原因。” 科技,勇做新尝试 陆家嘴论坛会场外,几块大屏幕上的数据正实时跳动,引来不少人围观。这里展示的是建设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为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打造的监管数据中台,目前这家企业已经落户上海,吸引了大量金融科技人才。 “从数字化角度来说,上海是中国遥遥领先的城市。”英国Z/Yen集团指数部主任迈克·沃德尔认为,上海有高素质、高教育水平的人才,这些人才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沪,让上海变得更好。未来,上海一方面应该基于现有的资源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开拓一些新模式、新手段,勇于做一些新尝试,监管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 上海的确在做一些新尝试,同时也正在把金融科技的能力共享到更大范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潘卫东介绍,去年浦发银行发起在上海成立了长三角开放金融联盟,希望和证券、保险、金融行业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平台,推动成员间在业务共享、科技赋能、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这样做既节约成本——没有必要重复开发,也可以把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长处共享出来。潘卫东表示:“数字化核心其实就是共享、开放,平台背后是开放的理念,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上海选择的战略,往往是非常谨慎、仔细衡量、注重权衡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上海一定能够提供并且发展一系列高质量金融服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迈克·沃德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