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上话舞台剧《浪潮》纪念左联五烈士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剧《浪潮》前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首演。故事定格在1931年2月7日。那一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烈士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冯铿、殷夫被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五烈士的意识在另一个空间相遇,他们叩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死、探讨死亡的真意、寻找选择革命的初心。

  “太燃了!剧情紧凑,场面震撼。最后一幕看得我热泪盈眶,眼泪就没有止住过。”今年5月试演以来,观众在豆瓣给《浪潮》打出8.2的高分。“我们为何而死”是舞台上烈士们的自我追寻,是主创团队设立给自己的创作起点,也是留给每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的灵魂拷问。

  还原五个真实的人

  为纪念“左联五烈士”,鲁迅先生曾于1933年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文末,他这样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牺牲90周年。《浪潮》的前期文本创作始于2020年11月,从了解左联五烈士的生平资料开始,在进行了历史调研、实地采风后,主创选择在现实主义史实考证的基础上,用浪漫主义的情怀搭起历史的桥梁,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五位烈士真真切切就生活在身边,他们也有爱、有家人,有追求、有渴望,有质疑、有信仰。

  在这场关于死亡的探讨中,五位烈士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缓缓展开。兄弟、伙伴、师生、姐妹、家庭……有背道而驰,亦有志同道合。最终,五烈士在回溯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基石。

  《浪潮》导演何念说:“我们希望让观众们看到,我们不曾忘记这些烈士的故事。我们更希望让观众们相信,就是身边人,甚至就是他们自己,在那样的选择面前,也会毫不犹豫地受时代感召、受党引领,加入他们的队伍,甚至成为他们。”

  红色基因融入创作

  《浪潮》的舞台呈现打破传统舞台模式,用最坚硬的铁和最柔软的水进行对话。它们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也呼应了“浪潮”的主题。

  舞台整体由一方或平静、或激荡的大水池和九宫格式上下浮动的悬浮板组成,水池可以快速地入水、排水,而悬浮板更是每个板块都可以自由升降,是地板、是天花板,也是时间、空间的壁垒。舞台四周被黑色金属的书架所包围。

  交响化的音乐语汇从阴郁走向温暖,一步步展现出信仰的力量。演员们的情绪在光影中变化,肢体舞蹈融合水的律动,别出心裁的服装面料在舞台灯光下呈现出油画感、雕塑感和纸张感。

  《浪潮》将红色基因融入戏剧创作,用真挚的情感诠释崇高的理想信仰,继承和传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个时代青年的激情与热血,《浪潮》的演员们自发找到五烈士的作品和传记来阅读,以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塑造角色形象。剧组在排练中还成立临时党支部,这也让大家更有信心、有力量拧成一股绳,把作品打磨好。

  一位观众说:“舞台设计非常棒,对于水元素的运用非常巧妙地贴合了‘浪潮’这一题目,尤其开场枪击现场的展演,演员在水面舞蹈,灯光音效的配合十分震撼。故事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笑有泪,因而在走向牺牲时更打动人心。”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