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90岁的上海纺织女工、新中国第一代劳模黄宝妹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7月1日,黄宝妹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老人十分激动。 “‘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得到这么高的荣誉,感到非常激动、光荣。”黄宝妹说,“我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如今我的工作虽然退休了,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我要继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6月2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新党员代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入党宣誓活动,黄宝妹作为领誓人带领新党员庄严宣誓。“那天,身后1000多名年轻人齐声宣誓,洪亮的声音久久回荡,让人心潮澎湃。” 那一刻,黄宝妹仿佛回到1952年的11月,21岁的她与十几名女工,在纺织机的轰鸣声中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的时候,我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从那天开始,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这一辈子就是为百姓做好事。” 她是纺织女工,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时代变迁。她是全国劳模,用勤奋和努力实现“让全国人民穿上衣裳”的梦想。她是新时代的讲述者,90岁在B站上担任“主播”给年轻人讲党史,讲述老一辈人的奋斗故事。 尝过生活的苦,一心报答党 “我们那一代人因为品尝过生活的苦,所以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有更深沉的热爱,更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工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黄宝妹出生在上海浦东的高东镇麦家宅。1944年,13岁的黄宝妹进入当时日本人经营的裕丰纺织株式会社当童工。“每天早上三点半,头鸡一叫就要起来,乘坐小舢板在天蒙蒙亮的江面上摇啊摇,到江对岸的杨浦停下来,工人们挨个踩着踏板上岸,被抄身后才能进入纱厂大门。” 那是一段黑暗的童年记忆。黄宝妹被分配在细纱车间做挡车工,从早到晚在机器弄堂里兜来兜去,一天工作12个小时。“眼睛要盯住转动的筒管和锭子,一看到纱头断了,必须马上捻接起来。”车间里一排排细纱机轰隆作响,纱锭一刻不停地转动,棉絮在车间里纷飞。 “‘拿摩温’工头可不顾工人死活。我一个人要管270个锭子,有时断头多了来不及接,纱线把手指勒出了血,只要手脚慢一点就要遭到毒打。”车间里没有通风设备,空气浑浊,夏天热得像火炉。细纱车间的女工们整天围绕纱锭转,装上空的,取下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黄浦江畔响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声,黄宝妹和工友姐妹们手拿小红旗,跑到马路上迎接解放军。“几天后,军代表来厂里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布废除‘拿摩温’和抄身制。工人们自己推选班长,大家翻身成了工厂的主人。” 那一年黄宝妹18岁,她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带来的变化,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解到什么是共产主义事业。1952年的五四青年节,黄宝妹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同年11月,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成为全国劳模,守住“小心愿” 上海解放后,怀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黄宝妹把满腔热情投入到积极的生产劳动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拼命地干活,就是为了报答党,报答祖国。” 在国棉十七厂细纱车间的女工中,黄宝妹是皮辊花出得最少的。皮辊花是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上造成浪费的棉纤维。“一两皮辊花等于三碗白米饭,少出皮辊花就能为国家节省资源,所以我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黄宝妹纺的“二十三支纱”,皮辊花率只有0.3%,背后的“窍门”在于她发明的一种“单向巡回,双面照顾”的巡回路线,从一个人看400锭改为3个人各看800锭,双面兼顾;从人在机器弄堂里“兜圈子”改为巡回不走回头路。“用这种方法,工人可以三班倒,节省了人力,而机器则24小时运转,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黄宝妹在厂里出名了,人人都说黄宝妹是“肚皮里有钟,手里有磅秤”。1953年,全国总工会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可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全上海30多万名纺织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评上劳模后的黄宝妹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去北京开会。“途中我看到许多农民在田地里光着膀子干活,没衣服穿,皮肤晒得通红,身上乌漆墨黑。当时我心里就有一个小心愿——作为纺织工人,我们一定要让全国人民都穿上衣裳。” 那一趟旅程对黄宝妹的触动很大,回到上海以后,她虚心向行业技术标兵学习,带领工人姐妹一起进步。她曾先后七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八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她所在的国棉十七厂向全国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 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黄宝妹》,并由她自己担任主演,成为那个年代的“明星偶像”。“在那以后,曾经有人建议我去当电影演员,这样以后就不用再在细纱车弄堂里苦干流汗,但我从未考虑过。” 26岁那年,组织任命黄宝妹当干部,可她才做了几天,便说“浑身不舒服”要求回到车间。黄宝妹总是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为人民服务才是我的一生事业。” “我们党员也有‘包袱’” 几十年前,黄宝妹一家住在位于贵阳路上的棚户区,家中只有一个灶间和一个阁楼,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1956年前后,厂里曾给她分配了一间宿舍。“后来有一次上海发生龙卷风,许多工人的房子被风卷走了,无家可归,我就主动提出把宿舍让给他们,我自己一家又重新搬回到棚户区。” 1987年1月,黄宝妹从国棉十七厂退休,离开工作了42年的纺织车间后,黄宝妹又被“借调”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聚南棉纺厂。 那时棉纺原料和机器设备异常紧俏,她便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去北京、青岛、武汉,没日没夜地奔走。“当时我只拿每个月100元的工资,丈夫陪着我四处去采购,出租车舍不得坐,旅馆舍不得住,每天住在招待所,到哪里都是坐公交车,终于为厂里配齐了5000台纱锭。” 后来,新疆建设兵团又来邀请她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黄宝妹多次出入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事事亲力亲为。有人问黄宝妹:“您既不占股又不领工资,为什么要那么辛苦?退休了享享清福就算了。”但黄宝妹总是这样回答:“党员是不退休的。” 2006年回归社区以后,她又成了“爱管闲事的黄宝妹”。隔壁小区的居民和邻居因为安装空调产生矛盾,要请黄宝妹去现场当“老娘舅”;小区业委会三年都建不起来,她到处帮忙劝说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让业委会顺利成立;去年疫情期间,黄宝妹组织小区居民为“城市守护者”送关怀,年近九旬仍四处奔走……社区里的居民都知道,谁有困难来找黄宝妹,她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现在年轻人常说‘偶像包袱’,我们共产党员也有‘包袱’。”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以劳模、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黄宝妹所说的“党员包袱”。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同黄宝妹亲切交谈。“总书记鼓励我多向年轻人讲一讲。”黄宝妹说,党和国家交给她的任务,她时刻铭记。 从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到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等,都有黄宝妹的身影。她走进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德育课堂,听过黄宝妹讲座的观众说:“黄奶奶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鲜活的书。”最近,一头银发的黄宝妹还在B站的“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了“网红主播”,给年轻人讲述党和国家走过的峥嵘岁月、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 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黄宝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我虽然老了,但我还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再做一点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