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上海要建世界级滨水区,水岸这些“湾”,谁能脱颖而出?

  这些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从贯通黄浦江岸线空间,到基本贯通苏州河岸线,重大动作不断。

  市委书记李强7月9日就调研了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他指出,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沿岸是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是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黄浦江两岸,作为上海重要的发展轴和标志性空间,显然被市区各层赋予了巨大的期待。

  黄浦江的挖潜能力与它客观上联通上海多个城区的地理优势有关,也与上海多年来对它的更新和开发有关。如今的黄浦江沿岸,尤其是蜿蜒流淌中形成的一个个“湾区”,已鲜明地呈现出了产业、生态、休闲、观光等复合功能。“湾区”滨水的区位和丰厚广阔的沿江腹地,不管对于打造产业新高地,还是拓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极富价值。未来上海打造世界级滨水区,黄浦江沿岸也会是主战场。

  而上海颇具开发和关注价值的“湾区”,却不仅限于黄浦江畔。随着上海毗邻杭州湾岸线数十年的转型发展,以及苏州河沿岸的贯通开发,新的“湾区”空间正不断形成,新的“湾区经济”也在市场和政府的合力下,不断焕发活力。

  站在当前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的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迫切需要厘清上海究竟有多少道“湾”,它们极有可能塑造未来上海的产业面貌和宜居空间,乃至在更大的坐标体系里,彰显上海这座城市的软硬实力。

图片说明:杨浦滨江

  01

  湾,在新华字典里作为名词的释义有两个:一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二是指海岸凹入陆地的地方。人类普遍基于后一种理解,对“湾”这种区域地带极为钟爱——

  古老文明的发端,与滨水的陆地相关。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也得益于对沿海、沿江、沿河“湾区”资源的开掘。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天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国外许多沿海口岸的海港和城镇,因身处“湾区”,逐渐衍生出了经济效应。著名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它们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和重要增长极。

  现代人爱“湾”,甚至还扩展了“湾”的外延。曾读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里面把太行山与燕山两列大山环抱着的北京称为“北京湾”。“三面围合,一面敞开”,人们常说的河北湾、中原湾,大抵也是基于这种判断。

  以至于今天市面上许多产业园、商务楼,乃至住宅楼盘,哪怕不滨水,也都喜欢取用“某某湾”的概念。湾,脱离了狭义上“水”的语境,被赋予了包裹、聚集、充盈的,带有正面感情色彩的意涵。

  上海是典型的爱湾之地。除了依托特殊的“海湾”优势,联通世界,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曲曲折折的流经之地,近百年间也都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先发之地。

  这一点,只看两岸林立的老厂房便可知。

  杨浦滨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沿黄浦江一带工业区,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众多之最: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工业自来水厂、远东最大的制皂厂……

  苏州河畔普陀段,工人运动的摇篮。正是因为中国近代的纺织、面粉、火柴、化工等民族工业都在这里起步,大量工厂临河而布,大量工人也沿河而居。

  近年来,随着上海对“一江一河”沿岸空间的更新、开放,许多废弃的,以及尚在使用的厂区经历腾退、改造,成了市民休闲的新空间,以及新经济、新产业崛起的新港湾。

  零号湾、枫林湾、智慧湾、酷豆湾、半岛湾……曾经,上海的海湾、江湾、河湾,布局了这座城市的诸多工业大项目,近年来,它们纷纷启动生产岸线向生活、生态岸线的转变,同时以“湾”的优势和美好意境,牵动城市地块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图片说明:黄浦江岸线上的老厂房

图片说明:苏州河畔厂房改造成为文创基地

  02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巨大的海湾面积。较有名的海湾如香港维多利亚湾,海南省海口湾、三亚湾,广东省大亚湾,沪浙一带杭州湾,山东半岛莱州湾、胶州湾,辽东半岛大连湾等。

  然而“湾区”作为一个经济领域概念在国内的出现,却不早于改革开放。

  上海是最先一批“湾区”开发者。上海南枕杭州湾,是西太平洋的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沿杭州湾一带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开始。

  比邻杭州湾的金山区,通过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厂,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难”问题。几十年后,金山区携同布局在杭州湾畔的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持续推动整个化工产业链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延伸,实现了向“绿色之湾”的发展转型。

  在上海的东南角,一方国际大港也崭露头角。2002年6月26日,深水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洋山港(包括大、小洋山区域)无疑算得上“先锋”。它也是沪浙两地多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湾区经济”的城市,却不是上海。

  2014年,深圳提出联手周边城市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并把“湾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南方城市圈的非凡热闹,彼时的杭州湾畔,更像是“静静的顿河”,远没有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在杭州湾区艰难转型之际,上海的“湾区经济”概念被北部杨浦区抢先嫁接到了“江湾”之上。

  杨浦区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市政、百年工业”几个独特优势,借鉴旧金山湾区发展模式,杨浦区也于2014年提出,要打造上海首个“湾区”,并出台了全市第一个“湾区发展”规划。

  自此,黄浦江湾的经济价值也愈发得到市场和各区域主政者的充分重视。

  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杨浦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提“湾区”概念,但实际的土地出让和建设动作从没停止过。到今天,杨浦已有创智天地、湾谷科技园、长阳创谷等一批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空间。不管叫不叫“湾”,发挥的都是“湾”的集聚效能。

  如今外界时常拿杨浦跟旧金山湾区做比:旧金山湾区有硅谷,“杨浦湾区”有五角场;硅谷的科技企业沿加州101号公路集聚,杨浦沿淞沪路、长阳路等建设了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核心功能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心脏和大脑,而杨浦有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上海理工……

  当加州101号公路因经济繁荣而塞车时,杨浦的街区是否也不那么顺畅呢?

  图片说明:洋山港俯瞰

  03

  黄浦江蜿蜒向北汇入长江,自北向南从江形看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弯”,一个弯靠近外高桥,一个弯就在陆家嘴区域,还有一个在前后滩区域,它们所构成的上海“江湾”区域,也逐步发展出了黄浦江版的“湾区经济”。

  黄浦江的“湾区”,以浦东陆家嘴、黄浦外滩、虹口北外滩构成的黄金区域最为厚实。目前,南外滩、徐汇滨江、前滩、三林等重点地区也已按规划实施并持续发力,外滩-陆家嘴-北外滩核心功能区、世博地区将展开新一轮建设,滨江公共空间贯通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与岸线腹地联动发展。

  尽管黄浦江沿岸的产业规模不及东京湾、旧金山湾,在航运等功能方面,也不可与海湾同日而语,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是:黄浦江湾与世界级海湾的“湾区”发展,正走着一条极为相似的道路。

  黄浦江自西向东流经的第一道弯,两面围合了一个区域,叫闵行区吴泾镇。那片地方还有个与“湾”有关的别称,“浦江第一湾”。

  早年,这里是规划中的上海化工重镇。上海碳素厂、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上海电化厂、吴泾热电厂“五朵金花”在吴泾绽放。

  从2001年开始,随着化工企业的退出,吴泾镇开始“蝶变”。位于吴泾的南部科创中心“大零号湾”里,已经集聚了在孵企业500多家;“湾”畔,紫竹高新区、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一众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正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创新项目、技术、人才……

  如今,这里还是全国科技时尚特色小镇,并逐步成为滨江生态通廊的“客厅”,未来还期待能成为黄浦江人文历史的“展台”。

  到了北部宝山智慧湾一带,黄浦江就接近汇入长江入海口了。然而智慧湾作为新兴科创产业园区,其科技浓度并没有随江流“稀释”。

  宝山也曾经是上海传统工业区,钢铁产业是它的命脉。依托6.8公里黄浦江滨江岸线,宝山全力转型,不断对外塑造着自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阵地的新身份。

  智慧湾科创园建成后,聚焦3D打印、智能微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门类,科创与文创成为两大特色。现在,它已是宝山“一号创新带”上的一颗明珠。

  不难看出,当前上海黄浦江上正不断形成“湾湾有亮点”“连点成线”的新态势。而“创新”,则是这种新态势的重要注脚。

  早期的东京湾,也曾是世界最大工业带,面积仅占日本全国3.5%,但GDP占三分之一,人口占到了30%。20世纪末,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东京湾区开始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和调整,“科技创新”被提到国策高度。

  回到黄浦江岸,一个个以“湾”命名的创新产业空间兴起,也都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基于过去百余年间的工业发展积淀。黄浦江湾重塑了它们,它们也成全了黄浦江湾。

  04

  到今天,黄浦江沿线“江湾”产业空间开掘仍没有结束。近日获悉,徐汇区正在滨江区域积极布局“一港一谷一城一仓一湾”,即西岸传媒港、智慧谷、金融城、创艺仓和枫林湾。

  其中,西岸枫林湾依托黄浦江畔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的基础,正着力打造成集临床、研发、制造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链。下一步,上海还将重点突破瓶颈难题,协同推进区域岸线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还江于民、打造更多生活秀带等工作。

  而一度低调的杭州湾区,此刻也到了发力的关键时刻。

  过去,南上海滨海区域,一直是作为上海化工产业的承载地。2000年前后,生产岸线向生活、生态岸线转变,奉贤、金山陆续建起碧海金沙、城市沙滩等景观。

  其实,对于这个“湾”字,南上海几个区已经琢磨许多年,一直想把地区发展与其紧密联结到一起。要知道,这是身处远郊的它们,在放眼长三角这个更大坐标体系后,最为显著而独特的地缘优势。

  就在去年,金山区突然在迷茫中“找到了自我”,重磅提出“上海湾区”的城市品牌概念。而立志要发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上海湾区科创中心”,更是再早一年,便在金山山阳镇一栋楼里喊出名字。

  截至目前,这里已经集聚了超过1800家企业,累计税收突破4.7亿元,形成了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上海湾区”的概念也走出了山阳镇,覆盖到了金山全域。

  根据金山区的规划,“十四五”期间,该区将聚焦碳谷绿湾产业园、上海湾区健康医学城、上海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金山大道经济走廊、湾区科创中心“一谷一城一区一带一中心”展开建设。

  常有人问,金山能代表得了“上海湾区”?实际上,金山与“上海湾区”并不是一个等同关系,某种意义上,金山希望打造成为湾区的出发点、中心点。意思是上海湾区从金山开始,充分整合南上海资源,真正汇入到上海“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思考“湾区”发展,也不能是一时一地的事儿,更要顾念全局,放眼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城市群。

图片说明:金山海湾

  05

  去年底,上海苏州河42公里沿岸空间基本贯通。有人从中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民性——大量滨水空间还给老百姓,日常休闲有了好去处。

  也有人从中看到了一条潜在的、即将崛起的经济增长带——毫无悬念,苏州河又将是一片待开发的“湾区”。

  虹桥前湾,位于苏州河前端。这个还处于图纸上的规划空间,计划通过从苏州河向西引水,并开挖人工湖和河道,形成一个“C”形水系,营造出苏州河进入上海主城区的第一个集中建设区域。

  据介绍,未来的虹桥前湾,就将以前湾公园C型水系为主要脉络,形成1000亩以上水域、2500亩以上绿地,30个社区公园,总计超过3500亩的蓝绿空间。再联通吴淞江的生态廊道,整个蓝绿空间比将达到50%。

  同时,结合蓝绿空间形成9公里的滨水慢行道、10公里的内圈慢跑道和18公里的外环骑行道,将水景渗入城市每个角落,实现“虹桥主城、尚水前湾”的发展愿景。

  这实际上指向上海“造湾”的另一重路径。

  在前期“湾”的打造中,不少地区是以项目招商为抓手的。认为只要有了企业、有了产业,就能快速实现“湾”的繁荣。现实情况是,企业来了人不来,发展也不可持续。

  如金山上海湾区科创中心,两年多吸引了1800多家企业,但由于地处上海郊区,没有轨道交通,城市配套跟不上,大多企业还是注册型企业。少部分企业落户过来,但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仍住在市区,每天开车或坐“金山小火车”上下班。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山阳镇去年酝酿出台了“上海湾区政策十条”,这些政策涉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引进高端科创人才、优化人才安居保障、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支持企业改制上市、鼓励科研平台建设等10方面。

  “浦江第一湾”吴泾镇更是在综合配套上全面提升自我,以吸引各类人才的青睐。去年底,轨交15号线建成通车,吴泾镇境内有三个站点,如今从上海南站坐地铁到吴泾镇只要半小时;不仅如此,轨交23号线将在吴泾镇内至少设7个站点,拉动效应将更加明显。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闵行分院去年在吴泾镇挂牌,该镇还预留出了一家三甲医院的用地。“十四五”期间,吴泾镇还将建成1万套人才公寓。

  以宜居性为建设先导,这是当下上海多个“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虹桥前湾的营造,就充分展现了上海在产城融合、城市功能升级上的追求。据介绍,虹桥前湾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长三角总部经济首选地,跨国公司和国内总部经济的集聚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区;绿色开放活力共享的国际主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区。

  难怪已有人一再将“虹桥前湾”与“浦东陆家嘴”相提并论。虽是操之过急,却也足以从中窥见,人们对未来上海“湾区”所承载的城市居住与发展功能,有多么憧憬和向往……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黄勇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