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12名上海市政府新参事受聘,他们都是谁?来自哪些领域?

  7月9日下午,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龚正为新任的市政府参事颁发聘书,黄融、吴志强、沈卫国、张光平、唐海燕、丁美坚、陈红专、顾晓敏、程裕东、胡卫、陈晶莹、李安等12位参事受聘。程维明、吴家睿、江海洋、唐豪4位参事受到续聘。至此,现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共40名,其中任命制参事3名,聘任制参事37名。

  “参事”极少在公众面前显山露水。对大多数人而言,参事这份职业显得有点神秘,他们长期居于幕后,却出语重要,他们的建议可以直通政府高层,享有“智库”“智囊团”“政府高参”的美誉。

  那么,新一批政府参事都是什么人?来自哪些领域?

  参事60岁到66岁居多,选聘注重参政咨询能力

  “参事”一词古已有之。据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也”,其中的“参事”,即谓“参与国事、政事”之意。

  到了新中国,“参事”有了新的含义。国务院颁布的《政府参事工作条例》把参事的作用归纳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所以,人们常将参事比作“政府的智囊”。他们多是有造诣的学者,亦有一线经验丰富的实践家,其所在领域涵盖社会多个方面。而身为参事,他们的眼光又超越了本身的专业。

  本次新聘参事主要来自经济、科教、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记者注意到,此次参事选聘有个明显特点,就是注重参政咨询能力。黄融专长为城市建设与管理,吴志强是城乡规划和智能城市规划领域专家,沈卫国为动力工程和经营管理领域专家,张光平为计算机工程、银行监管领域专家,唐海燕为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研究专家,丁美坚专长为经济管理,陈红专专长为生物医药,顾晓敏专长为国际金融、会计,程裕东专长为食品工程、宏观经济,胡卫专长为教育理论及政策研究,陈晶莹致力于国际经贸法、海商法等研究,李安专长为国资管理与资本运作。

  聘任制参事中60到66岁居多。1988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参事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除3位任命制参事外,目前聘任制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共有37名。综观这37名聘任制参事,主要集中在1955年到1962年,也就是60岁-65岁最多。此次新受聘的参事年龄主要集中在58岁-61岁(1960年-1962年),最年轻的是1962年7月生的唐海燕。

  这37名政府参事中,女参事有5名,占13.5%,分别是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贾伟平、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丁美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原副院长顾晓敏、华东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陈晶莹、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安。

  什么人能当“参事”?至今共任命和聘任参事233人

  上海是新中国参事制度的重要发祥地。1951年2月16日,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宣告成立。同年3月,陈毅市长任命了上海市政府的首批参事。70年过去,截至目前,历任上海市长共任命和聘任了参事233人。

  根据《政府参事工作条例》,参事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聘任,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党员专家学者中聘任,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具有较强的参政咨询能力。

  参事室是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之一。参事历来有“直通车”之称,那些进出参事室的白头翁们能以个人身份直接向政府进言。他们的建议、意见,可以直接送到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去;同时,市领导和各个委办局的领导也常来交流信息,便于参事提出意见、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1978 年以来,市政府参事共审议、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近300 件,累计提出修改历年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 3000 余条;撰写调研报告、建议专报等 600 余篇。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