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跑道” 7月6日下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一边是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排练现场,凭借《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走红的青年演员张桐将在首轮演出最后两晚扛起杨立青一角,他正与南京市话剧团演出班底最后磨合、走台;另一边,一众戏剧界专家围坐在一起,为这部上海舞台新诞生的“大话剧”把脉。 大话剧,是剧评家方家俊下的定义,从题材、制作规模到最终呈现的气象,这部舞台力作都呈现出一个“大”字,形成近期演出市场乃至青年观众社交媒体的一个话题。首演8场门票迅速售罄之后,剧迷们关注:“人间”还会到哪些城市巡演?35个城市、56场巡演时间表一发布,各个城市的演出阵容又成为观众讨论的热点。 “把一部有影响力的长篇电视剧改编为舞台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评价。 “一看剧本,二看班底。”电视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董建昌扮演者张志坚出身舞台,涉足影视后,20多年里只排过一部话剧《人民的名义》。再演话剧、再演董建昌,张志坚的态度十分慎重,“起初我是拒绝的,出品方有句话打动我,他们想把这部作品做成‘镇殿之作’”。 谁是出品方?演出海报显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话剧团、上海新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过去,剧院的舞台是演出的‘码头’。把舞台做成平台,是一种新的文化追求和担当。”在吴孝明看来,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背后有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整合”。作为主出品方的东方艺术中心,整合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文化资源,把作品一点点打磨成面向演出市场的产品,让“码头”与“源头”互相启发。 “我们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跑道。”东艺总经理雷雯感慨,打破地域、体制的局限,看题材的匹配度、市场的可行度“组局”,“《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剧院从引进到制作出品的转身;另一方面,合作单位南京市话剧团在此之前,还没有面向商业市场的戏剧作品,让这支‘拿奖专业户’真正走向全国各地的演出市场,也是长三角文化联动的新模式。” 让“东艺出品”逐渐成为品牌 这个局为什么能组起来?“我们实行制作人负责制,搭建名导、名编、名演员的主创班底,通过一个有吸引力的项目,让演出团队的市场价值‘增值’。”雷雯总结,“如果说东艺过去积累的经验是会挑项目、会运营,现在,我们做的是从源头组合演出资源、合作伙伴。” 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19年试水首部自制剧《金家花园》到今年的金星版舞台剧《日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沈伟民认为,这三部曲让“东艺出品”逐渐成为品牌,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几部作品都不是排出来演几场就“刀枪入库”,而是依托院线推向全国市场,关注度不断扩大。 “从前,我们票务超过两三百万元的项目,大多是海外引进的。今年,《日出》《人间正道是沧桑》接连创下单个项目收入最高纪录。未来,我们将继续瞄准又红又火的作品。红,是符合主流价值观、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火,代表作品质量在商业上经得起检验,向观众传递‘东艺出品,必属精品’的印象。”雷雯坦言,“就《人间正道是沧桑》而言,观众‘一刷’是原作优势,‘二刷’‘三刷’才能证明这部话剧立住了。大IP、原剧演员、明星阵容的配置,决定了这个项目能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它走得长、走得远,是我们的目标。” 上海首站演出后,本周日,《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组就将奔赴江苏常州,目前巡演日程已经排到11月,几乎马不停蹄。 从“买节目”到“卖节目” 不独东艺,由文化广场制作出品和运营的6部自制剧目和4部原创孵化作品组成的首个“2021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制作演出季”,也将从上海出发,走向全国,完成共计约250场巡演。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买节目”到“卖节目”,剧院参与乃至主导剧目创作、配置演出资源的探索,在上海演出业渐成风气,背后显现的是眼光与嗅觉,也是担当与实力。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上海文化的特性,不断吸纳新人、新元素,才能带来新冲击。 “东艺这三部原创自制剧,一部一个台阶,无论之于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多元创作格局,都是有价值的实践。”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说,“文化要多元发展,多元才能繁荣,需要社会多种主体的合力。” “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对一座剧院来说,建筑物竣工的那一刻,硬件上,便是‘旧’的了。‘潮头’在何处?不仅是重磅节目都来过这里,还要观众形成期待,我们未来会做出哪些新品、优品,打磨出什么样的精品。剧院的多元,不止体现在引进不同项目,而是要有能力制作多元项目。”雷雯说,“我们追求的不光是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还要迈上具有海外影响力的台阶,用国际通行的语言讲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