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二期成果发布

  “您好,刚刚注意到您家有人往窗外倒了一杯水,险些洒到路人头上,这挺危险的,提醒您注意……”

  这是上海春江小区物业给居民打的安全提醒电话。小区物业通过智能化手段,一旦监测到高空抛物事故,就会向物业实时推送预警,精准到户,如果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物业还可以“一键上传”请求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支持。

  7月7日,上海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二期成果发布。在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景区、商铺和居民小区等“最小管理单元”,借助一系列智能设备和科技手段,通过分级分类治理,努力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让城市更安全、更有序。

  聚焦城市治理突出问题

  上海常住人口2487万、市场主体270多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00多公里、电梯24万余台、建筑总量13亿多平方米……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面对超大的城市管理基数,上海正以“一网统管”为抓手探索更加智能、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新理念和新路径。

  今年2月,上海发布了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的一期成果,为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的南京大楼打造出一套“数字孪生”系统。依托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和数据的汇聚,物理城市中所有的人物、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等,都成为数字世界的虚拟影像,在静态建模基础上叠加了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目前在国内,“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在多地、各领域开展了应用。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说,传统的“数字孪生”大多是对静态物理空间的信息化呈现,并未对城市中的人与事进行动态实时反映,“‘1.0版’的‘最小管理单元’解决的是‘有没有人’,‘2.0版’要解决的,则是人的需求。”

  打造社区善治空间

  前些日子,田子坊一家咖啡店的老板林先生遭遇了惊险一幕。那天,林先生结束营业回家休息,却忘记切断电器电源。凌晨,店里未关的电器发生自燃。关键时刻,店铺里此前安装的消防感知设备发挥了作用:田子坊综合管理系统实时收到烟感报警,第一时间通知消防站值班人员,消防队员及时消灭火情,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田子坊园区内共有建筑154幢、商户300多家,仅有3个出入口并且疏散通道狭窄,游览参观的客流量极大。这次得以“脱险”,得益于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规划的实施。

  作为上海最典型的治理场景之一,上海沿街商铺多达24.69万家,管理基数大、难度高。以瞿溪路沿街商铺为试点,黄浦区开始利用AI智能发现等手段应对跨门经营问题。

  类似的善治场景还有不少,比如,在住宅电梯安全方面,对非机动车进楼道等及时识别,消除隐患;结合智能门禁、居家用水等多个数据,对小区特殊老人群体加强服务和关怀……“通过数字治理,将社区打造成为有温度、有风度的情感空间和善治空间,让居民群众感到更安全、更温暖,就是我们的目标。”黄浦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倪莺说。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应用,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先进技术,“最小管理单元”的“数字孪生”系统,由一期成果中仅适用于“一幢楼”的单一模式,发展为适配不同治理主体需求的多类型管理平台。同时,通过建设统一的数字治理底座,汇聚各类管理单元的海量数据,全面延伸城市感知触角,综合运用房屋、实有人口、感知、AI、水电、12345热线、客流等十多类新增数据,让管理单元“连点成面”,实现以生命体、有机体对治理场景进行感知和管理。

  最大的智是众智,最强的力是合力。目前,“最小管理单元”建设已聚合50多家企业,首批提供了消防安全、房屋安全、大客流安全、高空坠物、非机动车安全、电梯安全等20多种数字治理解决方案,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安全管理新机制。

  华为上海云与计算业务部总经理张英梗透露,今年9月,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三期成果也将推出。“‘3.0版’可能会更关注联动关系,就好比是买房子,‘1.0版’是有人住,‘2.0版’要考虑如何让人住得更舒适,‘3.0版’要考虑邻里关系。”徐惠丽说。

  从一幢楼到一条街、一个区、一座城,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的试点,也将助力上海“一网统管”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治理新路。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