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全球最大碳市场首日成交逾2亿元

  很多人并不知道,特斯拉赚钱,卖车只是小头,大头是卖碳排放权。整个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一时期,公司的净利润只有7.21亿美元。

  特斯拉卖的,是一种叫ZEV积分的东西,和碳排放息息相关。这也让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发现,原来“卖碳”是能赚钱的。

  这件事,中国正在加速推进。

  全球最大碳市场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这一市场的交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运营和维护。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

  这里的“碳排放权”,其实和特斯拉卖的积分有点类似。

  简单举个例子——

  假如有两家企业A和B,原来每年排放100吨二氧化碳,获得的配额为100吨。企业A加强节能管理,仅排放80吨,剩下的20吨就能卖掉赚钱。企业B没用节能技术,最终排放了120吨,这多出来的20吨,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配额。

  此时,类似A这样的企业就可以满足企业B的需求。这一来一去,供需之间,一个市场就形成了。

  在这样的市场机制影响下,做一个“卖碳翁”显然更加划算,企业的环保意愿将愈发积极,这也将助推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更易实现。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首批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是发电行业,总计2000多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这一规模是欧盟市场的2倍多,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

  也就是说,中国这一全国性的市场刚一推出,只纳入了一个行业,其规模就已经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十四五”期间,其他7个重点排放行业,包括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配额总量将超过50亿吨/年。

  碳金融方兴未艾

  其实,在建立这一全国性市场之前,我国地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早已开始试点。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采用了“双城”模式,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

  也就是说,配额的确权登记、分配履约等功能在武汉,而交易则放在了上海。

  选择上海来作为交易市场,显然是看中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带动效应。此前,上海已经推出了碳配额远期产品,这是国内该领域唯一的标准化远期产品,自2017年上线运行以来累计成交437万吨。碳配额质押、借碳、碳回购……一众围绕碳配额的创新早已在上海开始探索,很快这些创新将在全国有用武之地。

  据透露,凭借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上海未来将推进碳配额回购、碳信托集合计划和碳基金、标准化碳质押业务、全国碳配额指数等碳金融创新,尽快推出碳掉期、碳远期等衍生品交易,适时发布全国碳市场价格指数,推进形成多层次碳金融市场。

  一个“碳”字,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这是一个未来碳交易市场定价中心应该有的样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

  碳交易这东西和咱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本质上,这种交易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的环境变得更好更安全,对于任何人来说,肯定是好事。

  抛开这种终极目的,从投资性角度来看,未来也是可期的。此前的试点中,碳交易市场主要是由具有真实碳排放需求的控排企业进行现货交易。由于这些企业的数量有限,所以出现活跃度较低、价格不连续的情况,也不奇怪。

  不过,观察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可以发现,大部分成交都来自于以现货为标的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碳金融产品,更广泛更深度地参与到碳市场中。

  目前,个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暂时还不能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但此前在一些城市的试点中,出现过个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身影。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时机成熟时,个人或许可以通过机构,参与到这个庞大的市场之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对于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