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挂牌,上海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迈上新“征”程。6100多个村居建议征集渠道,2万余件人民建议,摘报建议高达98.3%的采纳率……一个个数字的背后,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建议征集渠道参与治理已然成为“人民城市”新风尚。 如何让“金点子”为上海城市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动力”?昨天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联合党史教育专家、优秀建议人、基层建议征集工作者、职能部门代表、法学专家、青年代表等,就“守初心,广聚民智助发展担使命,奋楫扬帆谋新篇”进行座谈。 家门口手头上就能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的发展成果。从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12345市民服务热线,到如今市民打开“随申办”,点击“互动—人民建议征集—我要建议”,随时提建议。上海“1+16+X”征集网络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群众通过“家门口”“手头上”建议征集渠道就能建言献策、参与治理,实现渠道“随处可见”,建议“随手可提”。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也在抓紧“走出去”。一年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联合30余家市级职能部门,围绕“十四五”规划、市政府实事项目、“五个新城”规划建设等,开展100余次“主动征集”活动,收到各类建议逾万条。 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正迈向长足发展。上海市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彭辉提出,未来,仍旧要持续发挥人民建议征集“法治宣传员、民情观察员、纠纷信息员”的角色定位,争取把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推向“最后一米”。 立法强化“主动征集”方式 区别于诉求类信访,人民建议突破了个人视野的限制,反映的是较为宏观、普遍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建设性。先后提过9条人民建议的罗克平见证了人民建议征集内容从“起步”到“丰富”。“一开始我提的建议大多是个人自发的,缺乏专业部门指导和论证,走了不少弯路。近年来,人民建议征集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常围绕建议的背景、操作的可行性等与我进行深入探讨和反复沟通。” 近年来,上海市民参政议政热情不断高涨,尤其是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后,市民在申城的城乡建设、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民间智慧”。去年以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收到群众建议2万余件,各级征集办共摘报报送重要建议171件,建议质量相比往年稳步提升,报送的建议采纳率达到了98.3%。“在地铁增设口罩自助售卖机”“地铁黄陂南路站增加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相关引导信息”“老字号企业加入老年助餐服务”等群众的“好声音”转化落地见实效,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金点子”和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今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部全国首创的地方法规,强化了人民建议“主动征集”方式,把推动成果转化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重点。人人都是软实力建设参与者 虹桥街道古北社区荣华居民区是全国首个涉外社区,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3.3万名居民。古北社区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成立后,吸纳了来自中外居民的民智民慧。助推随申码推出国际版、推动数字门牌更新……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征集了涉及加装电梯、垃圾投放、停车管理、15分钟生活服务圈等公共需求的人民建议27条。 如何让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征集工作中来,永葆建议征集工作鲜活的生命力?“扎根于群众,融入于生活”是最基本的原则。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俊指出,人民建议征集是以“民心”为标尺,衡量一切工作的具体举措。对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表示,要对标对表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推动形成人民征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点赞”的浓厚氛围。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既创造自己的‘小美’,也融入城市发展的‘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