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早期科技成果上海将设概念验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作出部署。

  作为市科委主管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正在推进《科技成果分类评价规范》等4个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力争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意见》两大关注点切中时弊

  《意见》指出,要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不涉及军工、国防等敏感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

  “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意见》的两大关注点。”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池长昀分析,国内科技成果评价存在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问题,没有充分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不同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过于偏重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专家评审,相对忽视用户评价、社会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不少评审验收通过的科研项目成果并未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意见》还指出,要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要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

  用“四叶草”等模型评价成果

  研究国内外各种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后,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认为,对于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所采用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不同。三维模型(技术、市场、人)、“四叶草”模型、战略技术评价模型(STEP)都是比较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以“四叶草”模型为例,它通过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准备度、技术准备度、商业准备度、管理准备度4个维度的数十个指标进行评估,以评价科技成果的转化潜力。只有“四叶皆美”,才具备商业化可行性。

  市场准备度的指标组用来评价技术的市场性,以确定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分析技术的优势、未来用途、所对应的产品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技术准备度的指标组用来评价技术本身,分析这项技术是不是新的、独立的、开创性的,是否与其他知识产权所有者有冲突。

  商业准备度的指标组用来评价技术业务模型的准备状态,以确定向市场提供技术的基础是否稳定,能否向前推进。评价的关注点包括:是否有行业联系和资金支持,技术的预期盈利能力,以及对这项技术商业化的投资是否将通过销售、特许权使用费或许可收入等方式获得回报。

  管理准备度的指标组用来评价技术管理的准备状态。评价的关注点包括:发明者是否有能力“捍卫”技术,发明者的期望是否现实,发明者所在团队是否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商业化技能。

  设概念验证环节评估成果潜力

  在科技成果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正在市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下,研究制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规范》《科技成果商业化潜力评价准则》《科技评估师服务规范要求》《科技评价机构服务规范》等4个地方标准。其中,旨在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商业化潜力评价准则》包含70—80个指标,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各个指标权重不同,以实现科学的分类评价。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离不开金融投资机构的参与,特别需要国有和社会资本对早期科技成果的支持。池长昀说,科技创新链上,在应用研究与产业化之间,需设置一个概念验证阶段。概念验证以论证早期科技成果和创新想法的商业化可行性为目标,评估它们的市场潜力。概念验证基金属于种子前基金,但概念验证平台可进一步为科研团队提供种子基金、商业顾问、创业培训等服务。“对于早期科技成果,我们要建立‘评价遴选在先、资金支持在后’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今年5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支持专业化机构开展科技评价、概念验证等服务,试点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引导资金,鼓励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投资早期科技成果。

  如今,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正与金融投资机构、国有大型企业、国家科技成果库等合作,力争将评价工具与金融资本、科技成果库结合,遴选出更多“四叶皆美”的成果,引导更多资源推动它们走上商业化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