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阳路上的浦罡社区里多了口袋花园,这是由杨浦区内的设计公司、绿化市容部门等通过区、校、企联手微更新改造而成。一个小花园的微更新,充分调动起各部门和社会资源的合作,这或将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 从8月10日至8月25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2017年市规划资源局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后,首次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层面的一次重要发布。 社区花园多方改造 在浦罡社区居住20多年的杨海英,从没想过小区楼下会突然间多了一个景观花园。她所在的9号楼周边共有3个门洞,生活着72户居民,门前那片无人看管的绿化已经荒废多年,如今变成一片占地230平方米的可进入式花园。 花园改造背后的“秘密”是发动了多方力量。“杨浦区双阳居委下辖共有六个小区,老旧小区居民对社区绿化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组织科科长朱靖说,杨浦绿化党建联盟体系组建后,通过一个平台把各行业单位联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设计师张鑫彦介绍,在功能上,设计团队特意在小花园旁增设了一排座椅,每天晚饭过后,老人和孩子在树荫下乘凉,增添了生活乐趣。 “花园的设计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杨浦园林绿化公司技术部经理陈磊说,“按照原来方案,花园植物从居民窗前延伸出来,但临近花园的居民反映,这样会导致采光和虫害等问题。”于是,团队就把花园往外移动了2米,留出空间,并采用核桃壳等有机覆盖物和单点式花草。“这样的方式能抑制杂草虫害,又能使花池覆盖物的颜色保持一致。” 杨海英说,“现在居民自发组成了志愿者养护团队,每天轮流在花园里值守,捡垃圾和给绿植浇水,台风天期间共同维护辛苦建起来的花园……”充分调动起社区在地的共治力量,这是城市更新带来的持续效应。 发动更多力量参与 上海的城市更新推行到今天,需要发动更多力量和资源,让各部门联动推进——这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从《条例》中读出的内涵。 “《条例》提出的第一件事,正是要让各部门明确责权,共同执行城市更新。”《条例》明确将城市更新协调推进办公室设置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明确了规划资源部门负责编制城市更新指引,推进产业、商业商办、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更新相关工作;而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更新、“城中村”改造等城市更新相关工作则由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负责。 “此次《条例》中关于技术性的文件很少,它更像是一个工作办法,弱化了技术性的东西,强化了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关于数字的条文很少,但明确告诉你哪些可以做,由谁来做。” 破解城市更新痛点 “为什么过去城市更新比较难推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资金无法保障,导致想做的事情做不了,这成了城市更新的最大痛点。”徐磊青说。城市更新的常规模式造成了更新项目难以自身在土地的“收储再供地”全流程过程中经济平衡,难以吸引高效率的市场主体进行参与。 针对这一城市更新中的“痛点”,《条例》在第四章的“城市更新保障”章节中,提出了关于财政政策保障、金融支持、税费政策、标准保障、规划保障、用地保障、风貌保障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条例》还提出了协议出让、组合供应土地、重改扩建重新设定土地使用期限、市场主体存量补地价等一系列实践中可解决问题的“政策包”,来破解更新难题。 “上海有大量的旧城空间亟待更新,必须探索出一套财政、金融、税费等政策的配套保障。”徐磊青认为,这需要在立法上给予支持,从而探索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而这也是本次《条例》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