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上海民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取得重要进展

  奉贤区南桥镇华严村的600多户村民,如今经常会去本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水果公园”——橘米公社聚一聚,聊聊家常、体验自然之乐,这是上海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列入16项“民心工程”后,华严村发生的全新变化。

  据了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这项民心工程在沪郊农村已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包括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污染源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显著提升,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沪郊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变得更富“诗情画意”。

  自己事自己办,村民为自己造福利

  为了优化人居环境,沪郊农村因地制宜,各出妙招。以华严村为例,去年,村两委在浦南运河南侧的集体土地上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300亩,集体持有、科学管理、村民劳动、江南景致、集体收益、社会共享的公园式果园“橘米公社”。园内的稻田、水果、鲜鱼、配套设施全都由村集体合作社投资。除了200亩稻田,还有1200棵橘树、1000棵柿树、1000棵枇杷、150棵樱桃,以及15亩鱼塘,用桑果、杨梅、翠竹、猕猴桃、枣树、月季等点缀成景,并配备亭台和公共休憩场所。

  橘米公社建成后,一方面,村民每年可分享30万元的水果、稻米、鲜鱼福利,大家通过自己劳动、共同分享,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今年春夏,奉贤区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在橘米公社开展自然课堂教育,伟星、双木等企业的员工也把这里作为活动场所,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杨柳青青、碧水悠悠,稻花摇曳、果树飘香,从生态廊道到水域岸线,如今都成了华严村村民的生活福利。而这些福利,是靠着村民们“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一点一滴营造出来的。

  在南桥镇,除了华严村的橘米公社,其他农村社区也都因地制宜努力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例如,六墩村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包括路面黑化、墙面美化等,目前已基本完工;杨王村的“家风家训”、光明村的“美丽约定”,则属于深化自治共治的成功尝试。

  各出高招,推出各具特色的优化模式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也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村庄改造20.8万户,所有行政村道路100%硬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87.9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乡村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20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实现村务公开信息化全覆盖。这些指标均居于全国前列,沪郊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先期实践转化为经验,成为部署下一步工作的起点。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列入上海16项民心工程之一,全市9个涉农区纷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出各具特色的优化模式。崇明区结合承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开启“迎花博、治五棚”专项整治。如今的崇明生态岛上,曾经脏乱废旧的养殖棚、柴棚、坑棚、看护棚和堆杂物窝棚都不见了,农家堂前屋后是小菜园、果园和花园,生态环境美得让城里人眼红。沿路和村景也由花田铺就,被花田、花溪、花路和花宅串联的崇明乡村,已是一派“海上花岛”景象。浦东新区的“小三园”,即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把农民家里装扮得生机盎然。奉贤区的“和美宅基”、青浦区的“三大整治”、松江区的“五清五美”和金山区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等,也都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给阡陌乡村带来了令人赞叹的新变化。

  堵疏结合,建立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人居环境优化之后,如何保持下去?这也是每个行政村面临的新课题。

  在嘉定工业区灯塔村,竹篱围出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地,绿叶菜长势不错,菜园后是新添了彩绘的民居,一眼望去,颇有“把酒话桑麻”的诗情画意。之前,在这块公共闲置空地上,村民自发种菜,不大的地块被分割得有些凌乱。村支书秦建良说:“征求村民意见后,村里决定把这里打理成规整的小菜园,请村民志愿者统一种植,再按照村民意愿,为民居增添彩绘。这样既能提升环境,又符合村民生活习惯,还节省了景观绿地的维护成本,花小钱办大事。”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则将资金投入到各村公共设施上,包括村庄路面道路硬化、生活污水处理、将村内闲置公共空间改成“村民之家”、增添公共健身设施和公共停车场等。

  嘉定区马陆镇在此轮人居环境优化中,还拆除宅前屋后违法建筑15.26万平方米,不少违法建筑或小厨灶是村民为方便租客而搭建的。“堵疏结合是关键,既要对违建小厨灶‘露头就拆’,又要引导村民自治,综合解决租客的烹饪问题。”立新村村委会主任翟建锋说,他们的办法是让房东建公共厨房,同时解决安全隐患和租客做饭问题。樊家村也找到了办法:村民协商表决,将设置小厨灶的“新规矩”写入村规民约,“因地制宜、统一规格,将‘小厨灶’放至村居内部独立空间”。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夯实区级主体职责。目前,各涉农区农村公路、污水处理设施、河道养护已落实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各区“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的长效管理机制已基本建立,覆盖农村生活污水、道路、绿化、河道、村容村貌等各个领域。上海还设立奖补资金,支持镇、村做好长效管护工作。

  如今的沪郊农村,垃圾清了,河塘清了,蚊蝇少了,村庄变干净变美了,年轻一代也愿意回来了,越来越多村庄环境如同美丽花园,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农业农村委近日委托第三方机构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郊区,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满意度高达97%以上。

选稿:张丹洋  来源:文汇报  作者:薄小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