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许多基层岗位上的平凡人,成了市领导的座上宾。广大基层一线同志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持续奋斗、奉献付出,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对普普通通的市民百姓来说,我们与他们或许未曾谋面,却早已结下了“过命”的情谊。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那些追着温暖光明、负重前行的人,那些在寒夜里、酷暑中努力过、奋斗过的人,请允许我们再说一声:谢谢你。 疫情走向至今扑朔迷离,每个人的心底,仍有一丝不安和恐惧。但每一次走出家门,总有许多并不起眼的日常细节,适时地传递着安心:商场门口,保安小哥举起手,拦住了还未出示健康码的顾客;公交车上,司机提醒每个上车乘客“戴牢口罩”;小区门口,物业人员细细查验着一个个陌生号牌的外来车辆……这一个个超出他们常规职责的“多此一举”,是为了给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筑起一道隐形的、坚固的安全屏障。 可他们又为此付出了什么呢?一位外滩保洁员,每天要背起20公斤重的药水桶,洒扫消毒;学校里的清洁工,要在孩子们上学前,擦完1000多对课桌椅;负责运送疫苗的管理人员,凌晨两三点就忙碌起来,送苗、分苗、配苗,当医护人员走上接种岗位的那一刻,他们才默默地退到了幕后。 老人们常说,干一份工作不难,干好一份工作不容易。疫情当头,这份“不容易”就变得更加具象,可感可知。 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负责转运机场入境人员已有555天。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处开展工作。因为没有理发的时间和机会,他甚至对着网络小视频掌握了理发这门手艺。 浦东新区祝桥镇祝和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燕功,不久前带领整个小区度过了14天封闭管理,完成了4次核酸检测。第一次从下午忙到次日凌晨,最后一次却仅用了一个半小时。他们从茫然中走出一条路,从慌乱中探索出了方法,也终于,从困顿中开出花来——今年9月4日零时,小区正式解封。 抗疫这两年,许多基层一线同志常把同一句话挂嘴边。他们说:这是一次实打实的考验,考验的是自己的岗位职责、创造能力,和一颗柔软的良心。 反过来,千千万万的我们和脚下这座城市,同样面对着考验。考验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那些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放弃自己利益的人。 理解、合作,这是疫情之下,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体谅:在需要出示“码”和测量体温的时候,请不要吝啬伸出你的手;当陌生人提醒你戴好口罩的时候,请说声谢谢并付诸行动;当偶发的病例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请自觉遵守隔离和健康观察的规定,保护好自己,亦为他人负责。我们也最终会发现,这一个个小小的善意与配合,足以钻进每位基层一线同志的心底,生发出无限的干事力量。 除此以外,全社会也应赋予他们充分的关心、鼓舞和激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个人与家庭,牵动着城市每一道安全关卡的正常运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有利于提升一个个细小环节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整个城市的防疫体系优化。让他们在岗位上收获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故事为更多人听到看到。只有这样,今天的他们,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一往无前;更多今天的我们,才会无怨无悔地加入他们,成为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