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我的老师是名副其实的“铁人”

  “我的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中山铁人’,从医42年,近20年间,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周工作100个小时。如此繁忙,他对学生的关爱丝毫不曾懈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高强,师从中山医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樊嘉教授,正值教师节,樊嘉教授作为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入围者,“铁人”老师是如何育人的?弟子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比喻老师十余年来的谆谆教诲、润物无声。

  规范所有细节才是完美手术的基础

  作为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之一,樊嘉院士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在他的带领下,中山医院肝外科梯队英才辈出,高强便是其中之一。“刚到中山时,经常听闻周围的人赞叹肝外科‘大家’樊嘉院士,我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2005年我成为樊老师带的博士时,心底里按捺不住高兴与激动。”

  在高强记忆里,老师非但医术精湛、为人谦和,更是个没有休息、从不抱怨的超人。为了创新技术、抢救病人,老师日夜奋战是常态,生活中基本没有休假概念。如此拼搏坚持42年至今,究其原因,是老师有一颗从未改变的初心:当一名好医生!

  高强观察,每逢门诊日,老师诊室内外总是挤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和家属。从早上八点到看完最后一名患者,常常已是下午一两点。也有很多人劝樊嘉院士,这么大的专家,开门诊不如限号,他却总是说,“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及时解决病家痛苦是医生的天职。”

  老师问诊令人如沐春风,科研临床要求却丝毫容不得半点马虎。让年轻医生、医学生成长为医疗技术、临床水平、科研能力、医德、素质修养五项兼备的复合型医生,是樊嘉院士数十年教书育人不变的理念。

  高强记得,刚与老师同台做手术时,自己的打结、剪线动作不规范,本以为这些细小动作没人会在意,想不到老师即刻指出不规范之处,还极其认真传授了正确动作。“哪怕是一个小细节、小动作,樊老师对我们都不曾放松过要求。在他看来,规范所有的细节才是完美手术的基础。”

  身体力行会“压担子”更敢于放手

  好老师要严谨更要深入浅出,要会“压担子”更要敢于放手,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医学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樊嘉院士要求学生独立、创造性开展工作,更要秉持吃苦耐劳精神。他曾在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时,自筹经费开展肝癌门静脉癌栓相关研究,在学生看来,“这是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更是为医的境界”。

  此后这项研究经费逐渐充裕,坚持数年瓜熟蒂落,“门静脉癌栓研究成果”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强说,“严谨执着、从不言败,老师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在临床工作、医学创新道路上不断自我激励。”

  在樊嘉院士的悉心指导下,高强的博士论文入选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后,老师再次为学生指明研究大方向:肝癌单分子单基因的研究存在局限性,需要深度整合,需要中国人自己的特色研究创新,由此开启我国肝癌多维度、多层次、多组学系统性研究。

  研究期间,樊老师多次组织攻关、多学科研讨会,即便是看门诊、查房路上的碎片化时间,他也不忘与学生们一起探讨,针对性提出“肝癌分子分型命名”的指导意见。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登顶国际顶级杂志《细胞》,文章发表后,《自然》立即配发亮点评论,来自中山医院肝外科的研究成果,一时惊艳全球肝癌研究相关领域。

  和蔼而不失威严,是学生对樊老师的一致评价。“这么多年,老师说话一直和风细雨。当然,如果你犯了大错,那可就不一样了!”高强告诉记者,其实不仅仅是对自己,樊老师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就像自己的家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遇到难题,老师总会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出发,尽己所能给出建议和帮助。

  高强感念老师知遇之恩,师恩如父,更帮助他度过曾经艰难的求学生涯。来自农村的他求学时代遇到困难,老师每次都不吝伸出援手,“老师曾将自己的讲课费悉数给我,叮嘱我注意身体,日常保证营养。”

  无论走多远,不忘来时路。樊嘉院士最常对学生说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医生的职业要求,尽心尽职为患者服务,全心全意为祖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这,是心中好老师多年来的从业准则,亦是学生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