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生活的惬意暖心就在"家门口"

21127_p24.jpg

浦东美术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比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确保满足多规格、高品质的展品展览需求。

  一面是魂牵梦萦的阔野江景,一面是柴米油盐的河畔小巷;一面是对标“世界级”水准的城市公园,一面是充盈人情味的口袋公园、社区花园;一面繁华,一面亲和……这就是多面而和谐的上海。唯一不变的内核,就是为全体市民所共享。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放弃一些经济效益,把黄金地段让渡给公共空间,这是上海的选择。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让城市不只有速度、高度,还有暖心的温度。

  “一江一河”

  城市“项链”越串越长

  蝴蝶湾,全长370米,静安区最生态的滨河亮点。本月底,蝴蝶湾绿地改造提升项目即将完成。在原有3000平方米滨水绿地的基础上,提升项目将整个公园“打开”,与昌平路桥和恒丰路桥下沿河步道进行贯通,形成约360米长的一体化滨河绿道,并新增三角地约1200平方米景观绿化,改造现有设施打造苏河驿站,分别实现“横向连通”“纵向拓展”。

  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城市“项链”越串越长。随着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陆续贯通,上海致力于让历史建筑更加生动,让城市记忆更好延续,让城市软实力更加彰显。

  “十四五”期间,围绕黄浦江两岸要成为更加宜游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苏州河两岸要成为更有活力和温度的超大城市生活典型示范区等目标,上海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文化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在滨江集聚,并优化完善、持续打造滨江公共空间标志性节点。此外,还要推动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不断活化“一江一河”沿岸工业历史遗产,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此外,“一江一河”沿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滨江、滨河公共空间贯通的基础上,永安栈房(杨浦区)、民生筒仓(浦东新区)、上粮六库(徐汇区)、河滨大楼(虹口区)、华东政法大学历史建筑群(长宁区)等一大批蕴含独特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区将被逐步修缮、植入功能,全面启动“一江一河”两岸城市更新,推进部分地标性老厂房、老建筑向公众开放,打造滨江滨河岸线新亮点。 21127_p25.jpg

  景观提升后的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步道。

  公园城市

  人文与生态的邂逅

  潺潺流水孕育着城市精神品格,浓浓绿意滋养着市民美好生活。到2025年,上海将力争建成1000座城市公园,打造“公园城市”。这其中的许多公园,将在新建改建的过程中,增加体育、文化、艺术等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眼下,占地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正抓紧施工,这是上海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七大主题园区内,3万棵高大乔木密集分布,还有国内首座国际一级标准的永久性马术赛馆,全国最高、上海市区唯一的48米高人工双子山……水的柔美、石的坚硬、花草树木的清香,让园林之美,美在自然。今年年底,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即将开园。

  犹记得2017年,上海将建世博文化公园的重磅消息传出,市民无不满怀期待。期待之中,凝结着对高品质生活的无限憧憬。和陆家嘴一样,后滩拥有黄浦江滨水凸岸的地形优势,在过去数百年间,这片土地经历过由滩涂湿地到农田水网再到沿江工业基地的变迁。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为其翻开了崭新一页,代表了该区域在后工业时代的重生。日积月累,后滩已建成的滨江湿地公园和保留下来的世博场馆都成了独特资源。因此,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段拿出土地修建公园,足以令外界刮目相看。

  从追求资产升值的“黄金地块”,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潜力板块”,世博文化公园诠释着新的城市建设思路———提供的是公共空间,面向的是全体市民,丈量的是以人为本,彰显的是城市价值。

  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对于未来的生态环境,上海的目标如此明晰。绿道、公园、森林和河湖交织而成的蓝绿生态网,铺设于申城大地,构成韧性生态之城的基底。

  近日,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1个月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调查结果,吸纳了2.6万多名受访者的真知灼见。比如,在具体的主题上,更多市民倾向于突出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历史人文等,并希望能在环城生态公园里开展露天音乐会、文化艺术展、啤酒美食节,增设自然探秘夏令营、创意文化展示、科技创新展览等科普教育活动。这些“聆听”,让一项项民心工程、民生实事“蓝图”与市民百姓的心贴得更近更紧。

  文化设施

  把“高品质”奉献给市民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正努力成为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现象的“源头”,并掀起一浪又一浪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潮头”。

  黄浦江在小陆家嘴“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浦东美术馆就处于弧线的顶端。今年夏天开馆后,它迅即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一度保持着日均接待3500人次参观的满负荷运行状态。

  然而,美术馆再火爆,也以非盈利为目的。相关管理部门坦言,经过多年的建设,陆家嘴金融城那些钢筋水泥构成的繁华,总还是缺少了一些更为优雅厚重的人文气息和艺术底蕴,因此,相关方面后来做出决定,拿出滨江最好的一块地,建设一座能够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高品质美术馆,奉献给市民、奉献给城市,成为浦东滨江打造“世界城市会客厅”的重要载体之一。

  事实上,在上海,这样的高品质文化场馆正越来越多。目前,本市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涌现出上海玻璃博物馆、西岸美术馆、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等一批热门打卡场馆,培育出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等一批优质展览品牌,推出了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泰特美术馆珍藏展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

  市民群众对于各类文化场馆的需求不断升级,折射出的是城市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充分发挥这座城市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制度优势,强化对全球文博美术资源的配置能力,锻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具体安排上,上海将建成一批市、区两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保护一批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加一批城市文化景观,营造更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文化设施外,还将打造一批“小清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既丰富、有趣、新鲜,又充满烟火气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市民也会切身感受到:“原来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来源:文汇报  作者:史博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