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兰洁
近些年来,上海的工运理论研究在市总工会党组和主席室的关怀下,注重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工运理论研究;坚持紧紧围绕上海经济建设的中心,注重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坚持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的理论研究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好工运理论研究中的冷热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等关系。工运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得到了全总的充分肯定,为上海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政策依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会的工作领域和工作重点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工会的理论政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工会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有急迫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有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综观工会全局工作,我认为,当前亟需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加强对职工队伍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 职工是工会组织的主体,也是工会工作的对象。研究工会工作首先必须研究职工队伍。近年来,市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就职工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基本掌握了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如职工队伍年龄结构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以及职工在产业、行业分布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对职工的心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一,我们要紧紧抓住利益调整对职工队伍影响的相关研究。社会利益调整与职工队伍变化密切相关,它是引发职工队伍变化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与此相关,在整体利益相同、具体利益不尽相同的职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是职工队伍内部最重要、最应该关注研究的关系之一。职工队伍形成不同利益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与社会利益调整及社会利益差别的客观现实密切相关。有利益差别,就有利益矛盾,就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是不可避免的。工会认可利益差别的合理性,要求掌握一定的度,防止社会分配差别悬殊,这些都是基本原则,当然很重要。但是,如何使这些原则变成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研究如何使利益差别保持适当的度,即一个可量化的度,一个可控制的度;我们要研究全方位地进行利益调整及利益差别对职工队伍的影响,特别要研究把握由此而引发的职工队伍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如职工队伍的团结协调问题,党与基本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会如何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挥作用的问题,等等。概而言之,工会一要掌握职工队伍不同利益群体的基本状况、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二要适应职工队伍状况的变化,善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更加关注困难群体,促进职工队伍的团结与稳定。 其二,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化、信息化对职工队伍的影响。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的进步,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同样,它对职工队伍的影响也是巨大而又深刻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网络化、信息化使信息的量达到“爆炸”程度,突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职工开始通过上网了解信息,学习知识;通过上网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甚至上网也成为一种交友的途径和方式。这一切必然对职工的思想观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也对工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重大挑战。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网络化、信息化对职工队伍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重视对劳动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围绕劳动关系的变化,社会各界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会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更具体的说,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所以,工会研究劳动关系是工会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利益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本质内容,也是区别于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其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往往表现为干群矛盾,处理不当容易将问题转化,并激化矛盾,这是与我国政治体制相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三,劳动关系的协调方式主要有,一是建立平等协商机制,运用市场法则协调利益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职工参与,实现利益共享,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其四,协调劳动关系所追求的目标是,公正规范,实现双赢,共谋企业发展。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研究劳动关系的特点及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利益调整和利益关系这根主线,探索整体利益和具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研究劳动关系的协调方式,应着重在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是工会永恒的主题,因此,研究劳动关系也应是工会理论政策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三、注重对工会组织自身的研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会组织的体制和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从总体上说,工会组织体制的调整还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不少方面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工会仍按行政隶属关系为标准划分,致使产业工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产业的特征,也使行业性的工资协商谈判失去应有的基础。第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由多元投资主体建立的企业如何理顺与上级工会的关系,即如何确定他们与产业工会或社区工会的关系,目前缺乏规范。第三,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街道社区工会工作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第四,工会组织的组织基础正在逐步缩小,传统产业的职工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青年职工对工会的向心力不强,非公经济企业的工会组建尚有不少空白点。工会干部与会员群众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会员群众对工会事务参与的制度保证也亟待完善。 工会的自身建设问题涉及面很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抓住重点逐步推进。与此相适应,围绕工会自身建设问题,工会的理论政策研究应着重在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工会的组建及体制研究,包括新建企业工会的组建方式,工会联合会和联合工会的组建形式及活动方式,产业工会和社区工会的体制、结构和组织形式,等等。二是工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研究,包括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建设,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的运作模式,以及会员群众参与和决定工会事务的制度保证和方式、途径,等等。三是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包括工会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会干部的保护,以及对工会干部的监督管理。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感到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会理论政策研究应当予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希望工运研究会和各级工会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结合实际,加强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工运理论研究的深化,促进上海工会工作的全面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