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1年鉴理论与调研 |
|
|
|
工会参与社会利益调整的任务与作用 |
----------------------------------------------------------------------------- |
市总工会研究室课题组撰写的《社会利益的调整与职工队伍的变化及工会作用的相关研究》一文认为,由于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使原来高度同质的职工队伍逐步分化成若干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根据不同群体获取利益的资源不同,可将职工队伍划分为六大利益群体,即知识分子群体、机关公务员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普通工人群体、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外来劳动者群体。随着职工队伍群体化趋势的发展,工会在履行维护职责时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拓展,即要把维护权益、协调利益、服务职工结合起来,形成维护、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格局。(1)对弱势群体,工会应注重维护和服务。弱势群体对工会最迫切的要求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开展职业培训。工会应深化再就业和送温暖工程,为解决职工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困难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2)对精英群体,工 会应注重沟通和服务。精英群体是社会利益调整中获利较多的群体,他们拥护改革,对自身的状况较满意,但与工会的联系不多,通过工会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不强烈,工会应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利益的调整,增强社会责任感。(3)对基层的干群关系,工会要主动参与协调。干群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和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冲突,会形成干群关系的对立,工会要主动参与利益分配,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同时要促进干群之间的双向沟通和理解。(4)运用适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工作方法,参与利益调整。要强化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强化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5)注重宣传工会在参与社会利益调整中的角色地位和权力作用,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影响力,更好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本文获2000年度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度上海工运优秀论文一等奖。(吴越)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