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6日) 包信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职工素质工程”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加快上海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职工素质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整合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在职工教育、职工培训工作上的资源优势和积极作用,为造就一支适应上海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职工队伍,为把上海早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工会组织应有的贡献。 在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工会有着重视职工教育的良好传统,无论是解放初期的扫盲工作、50-60年代的职工科技攻关,还是80年代在上海兴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都提高了上海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国争光的优秀人才。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各级工会更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着眼于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创造出许多为广大职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形式,比如“邓小平理论进班组”活动、“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活动、“建文明班组、创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争当智能型班组、争做智能型职工”活动等等,各级工会还充分发挥工会培训机构和文化宫、俱乐部等宣传教育阵地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职工培训工作。市总开展的“百万职工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仅在去年就通过各类技术培训、练兵比武等方式,使9.7万名职工晋升了技术等级;各级工会还培训了下岗职工达12.1万人,这些突出群众性、业余性和针对性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使各级工会很好地履行了列宁曾指出的“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和乐园”的职责;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更好地推进素质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已经进入了充满机遇、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上海职工队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呼唤知识工人,因此21世纪也必将是知识工人崛起的新时代。我们要认清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大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的步伐,加大职工培训的力度,把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切实抓好。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支知识工人队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以适应上海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新形势,这是摆在上海各级工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党三代领导核心历来十分重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劳动人民知识化,认为这是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和审视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之后,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思想。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还隆重召开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了一批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去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广东时提出了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自觉地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统揽、指导和衡量工会的全部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工人运动有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是不断提升上海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工人阶级始终是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始终站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在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不是天然的,而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是在与大机器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和与当今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中形成的。因此,工人阶级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必须大力推进知识化进程,加大劳动者与知识结合的力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工人,在生产劳动中更加自觉地与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高科技紧密相联,更加注重积极主动地投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知识工人是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们要通过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知识化水平,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工人阶级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品格是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和教育职工,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法律水平。 总之,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教育是基础,素质是关键,只有有了先进的教育,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和职工队伍,才会有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会有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回眸令人难忘的20世纪,人类在科技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比历史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倚重于科学技术。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仅5%缘于科技进步,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世界经济发展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将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随之将带来社会劳动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当前,发达国家知识密集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50%,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值已占GDP的80%,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富翁的前10名是钢铁、汽车制造业的巨子,而1996年前10名排行榜有一半以上是从事知识、信息产业的杰出人物。知识创新、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形态和发展的进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环顾当今世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并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 回首国内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正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21世纪人们崇尚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合理开发资源,讲究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倡导精神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视和分析我们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四个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并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黄菊书记最近提出:在下一个五年里,上海首先要把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起来,使上海从后工业化时代发展到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主的新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既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浪潮,从而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切实抓好“素质工程”,脚踏实地地去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工人队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实现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将无法想象,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也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完成上海“十五”计划的需要。 不久前胜利闭幕的上海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决议。上海“十五”计划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出到“十五”期末,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6个方面都要跨上新的台阶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决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将成为人们终身的自觉要求,便捷的全球化科学教育网络将使终身学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把握并顺应这一趋势,迫切需要我们确立育人战略,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包括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在职劳动者的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格局。工会要围绕党的大局开展工作,突出为大局服务,当前很重要的就是要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在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上出大力。职工的综合素质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素质工程”,培养知识工人,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就一定会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4.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进一步实践总体思路的需要。 新时期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精髓是突出和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要切实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具体利益。维护职工的利益,不仅要维护好职工的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更要维护好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要使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防御风险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增强,与职工潜在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相结合,大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不仅要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益,而且要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权益。平等地使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接受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这也是职工依法应该取得的权益。为了切实履行工会的职能,上海市工会十大提出了构筑工会教育工作体系,力求通过这一体系的构筑,完善职工思想道德法律教育运作机制,构筑职工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进一步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网络。为了进一步代表和维护好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我们还提出“一个突出,五个更加重视”的工作指导思想,其中就要求各级工会在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的同时,更加重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5.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优化职工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求知欲望的需要。 去年底,市总宣教部和经济工作部联合对上海职工文化技术状况和学习要求进行了调查。从总体上说,上海职工学习热情比较高,职工的总体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调查数据也显示,上海职工队伍中还存在技术工人偏少、部分职工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和技术结构不甚合理等现状,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与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一些企业教育机构不健全、教育培训经费不落实、学习培训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的状况又拉大了这种差距。据统计,上海现有技术工人144万,其中中级工64万,占44.4甲o,高级工7.37万,占5.12%,技师和高级技师1.56万,仅占1.9%(其中高级技师仅有1
100人);高级技术工人比例明显偏低;从这次对34个地区和系统的105个基层企事业单位中5
250名职工的抽样调查来看,大专及以上的职工占31.2%,高中文化程度占52%,初中及以下的占16.8%;有65.2%的职工不了解知识经济是什么,有30%的职工从未接触过电脑和外语;有68.4%的职工认为原有知识结构不合理或原有技能单一;有29.1%的职工年内一天也没有接受过培训;有32%的职工仅接受了5天以内的培训。这样一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的紧迫性。我们开展“素质工程”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优化职工的知识和文化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的多样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使我们的社会愈来愈丰富多彩。这也促使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市总专题调研中我们发现,职工群众中的求知欲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十分强烈,调查数据显示,有24.6%的职工双休日安排2个小时以上的学习培训,37.3%的职工安排1-2个小时;76.4%的职工每年用于培训上的费用不少于100元,其中投入300元-1
000元的占49.6%;有81.6%的职工每月至少读完一本书,其中每月至少读完2本书的占45.4%。职工的求知欲望和“充电”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城市具有旺盛活力的标志。毫无疑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积极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以满足职工的求知欲和发展需求,也是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内容之一。 二、明确目标,制定措施,精心组织好“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不断优化职工的知识和文化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牢固树立育人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工人,是工会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工会一定要精心组织,取得进展。 开展上海“职工素质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上海“十五”奋斗目标和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立足于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工人阶级队伍的知识化进程,加快提高上海职工的整体素质。在推进实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提升上海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上海“职工素质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是,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法律素养、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创造性思维和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不断提升职工教育培训质量,提升职工新技能、新职业开发水平;切实帮助职工创造学习条件、鼓励自学成才、提高学习能力、确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到2005年末,全市有200万职工拥有一张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实用基础英语和法律知识的有关证书,有100万职工的职业技术水平上一个等级,有50万职工拥有第二技能等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教育职工逐渐牢固树立“凭知识竞争上岗,凭知识就业吃饭”的观念,要努力营造让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人茁壮成长的有利氛围,要努力组织职工进行多学历、多技能、多证书的储备教育和终身教育,努力使一线生产班组工人全部或大部分具有大专或中专以上学历,使上海职工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使上海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不仅是行政组织的事,也不仅是工会组织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在“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会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和配合政府与行政有关部门,系统地、全面地做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积极协助企业恢复、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要建立企业职工培训计划、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制度,要把职工培训的目标、措施通过平等协商,写入集体合同之中,使职工培训工作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在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工会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处理和把握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和把握好普及与创新的关系。“职工素质工程”的主体是职工,面向基层一线的广大职工素质的提高,应该成为我们推进素质工程的着眼点。因此,我们要努力使培训的内容与职工群众的实际相吻合,突出基础知识的内容培训,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培训,为职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普及的同时,我们要注重职工创新能力的开发,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最近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因此,各级工会要继续抓好和深化“争创智能型班组、争做智能型职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要处理和把握好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教育和文化业务技能培训的关系。我们所倡导的素质工程,是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素质工程”。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概括起来讲,就是要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技能素质。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职工群众,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各级工会要继续抓好“邓小平理论进班组”、抓好“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建、创、做”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水平,是提高职工现实劳动生产率的直接体现,我们要根据各系统、各行业的技术要求和生产要求,继续倡导“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进一步扩大技术工人队伍,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 三是要处理和把握好应用与发展的关系。工会推进素质工程,要突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践一再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重视应用知识、应用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是职工学有所用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着眼于发展,对广大职工开展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使广大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既带有现实应用性,也带有经济发展的超前性。 在推进素质工程的手段和途径上,一是处理和把握好自费与资助奖励的关系。工会的教育培训工作,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操作模式,要使自费培训和资助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各级工会要经常为职工提供有资质的社会办学单位的信息,鼓励职工通过参加社会学习、培训,参加自学考试取得技术证书和学历证明,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职工参加劳动部门确定的导向性职业的技术培训,对学有所成的职工,工会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是要处理和把握好企业培训和社会办学的关系。工会的教育培训资源要不断进行整合和优化,在此基础上,既要对工会的教育培训工作作必要的投入,又要反对“一窝蜂”,防止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和官样文章,同时,要拓宽视野,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阵地、师资等资源,为我所用,从而造成全社会重视职工培训的良好氛围和良好环境。 三是要处理和把握好业余“充电”与陶冶职工情操的关系。工会推进素质工程,不仅要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而且要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确立、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的情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满足职工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领导,全会动手,把“素质工程”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领导重视,分工负责。“职工素质工程”是一项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实事工程;是一项事关全局、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工程。各级工会必须十分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市总工会已建立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并将会同市劳动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建立“职工素质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共同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领导小组,职工人数较少的也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各级工会的主要领导是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第一责任人。 全会动员,全员参与。“职工素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实施好“职工素质工程”是当前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全会动员、全员参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各级工会都要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制定“职工素质工程”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各区县局(产业)工会重点是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落实工作,培育和发现典型,要为基层工会提供信息,提供指导和服务;基层工会主要是做好职工的引导发动工作,参与、配合行政做好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监督落实法定的职工教育经费。 同志们: 在新世纪伊始,在贯彻实施上海第十个五年规划的起始年里,我们研究部署上海“职工素质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履行起工会的职责,扎实工作,常抓不懈,为积极加快上海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为培养和造就知识工人的宏大队伍,从而为早日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我们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