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自身建设 |
|
|
|
综 述 |
----------------------------------------------------------------------------- |
2001年,上海工会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总工会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始终抓紧抓好新建企业工会组建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机关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实现了200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1)构筑社区工会二级工作平台,实现新建企业工会组建“两个基本”目标。2001年上海工会立足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努力适应上海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党建指导工建、以工建服务党建,在社区中建立和健全工会组织,把大量无上级主管的各种类型的企业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并团结在党的周围。经过各级工会的努力,上海工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小区联合工会或工会联合会,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人会率的新建企业工会组建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以建立区域性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为主要内容的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以创建合格“职工之家”为载体、推动新建企业工会工作运作的基本思路。至2001年底,成立了1
006个小区工会委员会或联合工会,覆盖小区1419个。成立了1718个村级经济组织联合工会。全市开业的新建企业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数为6.94万家,建会率为87.44%;在开业的新建企业中拥有工会会员129.70万人,人会率为86.04%,实现了市总提出的“新建企业基本组建工会、新建企业职工基本依法自愿加入工会组织”的目标。(2)结合新形势、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在开展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各级工会坚持以工会重点工作为中心,服务、服从于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注重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讲政治、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善维护,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的工会专门家队伍和职业化的工会工作者队伍。针对上海特大型城市工会工作向社区延伸拓展的新形势,重点开展了对街道、乡镇、经济开发区工会干部的培训;针对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后工作跟不上的情况,重点开展了对新建企业工会干部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会干部的培训。2001年,全市有13400名工会干部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干部培训中心、上海市总工会组织部、上海市闸北区总工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市烟草工会、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工会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其中,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干部培训中心还荣获“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佳’先进集体”。原市机电工会主席马新生、市教育工会组宣部部长朱家凤、黄浦区总工会组织民管部部长王和羲和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戴民丽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3)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合理设置部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按照黄菊书记“三个结合”和市总党组的要求,市总工会的机构改革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原则,有情操作,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任务。通过机构改革,市总工会编制从188人精简为141人,市总工会机关部门设置从15个精简为13个。机构和编制精简比例之大,涉及人员之多,是市总机关历次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在机构改革中,市总工会为进一步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培养年轻干部,“公开、平等、竞争”面向全社会,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机关处级领导干部。通过广泛动员、公开报名、资格初审、统一考试、择优选择、组织考察、任前公示、集体讨论、党组决定、录取试用等步骤,在54名报名人员中,最终选拔出6名35岁左右(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37岁)的年轻干部担任副处级领导。目前,市总工会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1岁下降到了37.4岁;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原来的62.5%上升到82.4%,增加了20个百分点。(刘卫新)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