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工会企事业 |
|
|
|
职工文化教育事业 |
----------------------------------------------------------------------------- |
[市总工会迅速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总工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上海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和上海市总工会职工培训中心,以及市、区各级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全部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和工会图书馆。上海各级工会兴起和坚持了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市、区各级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兴办的职工培训中心的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培训规模辐射到全市各行各业,培训内容从单纯补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发展到面向职工、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组织广大职工学电脑、学外语、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上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刘宝华) [杨浦区总工会顺利完成东宫总体改造]东宫总体改建领导小组,在有关委、办、局、街道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东宫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由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市建工集团所属市建二公司、市装饰公司承建的沪东工人文化宫总体改建工程于2000年8月18日打下主楼主体结构第一根桩,历时317天,一个崭新的东宫终于在建党80周年之际顺利竣工并对外开放。整个工程采用市政府、市总工会和区政府三方共同投入资金7
800万元。改建后的东宫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5 000平方米增加到28000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是教育培训、影视演出、会议会展和娱乐休闲、餐饮功能。其中拥有1
040个座位的剧院。主体建筑高六层,有一个3
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广场。文化宫中心花园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标准停车场3000平方米,大楼内水、电、煤、电梯、消防报警系统等设备齐全。经建设质量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认为东宫改建做到了优质、高效、节俭。改建后的东宫将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安居乐业新型城区的新任务,新东宫的建成必将使杨浦成为上海东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凝聚沪东地区百万市民和职工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杨浦的两个文明建设增光添彩。(张利敏) [闵行区工会俱乐部工作协会成立]
2001年8月10日,闵行区工会俱乐部工作协会成立。由于闵行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在几家市属大厂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核定,重新登记,吸收了镇、街道和区属公司的一些职工文化工作基础好、实力强的单位为会员单位,目前团体会员有65家。俱乐部工作协会旨在探索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工会职工文化工作的新途径,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合法权益,体现党和政府对职工群众文化需求的关怀。协会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上海市闵行区工会俱乐部工作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正副会长4人、正副秘书长5人、理事21人组成。(张伟文) [松江区总工会改建文化宫]改建前的松江工人文化宫后身为松江工人俱乐部,始建于1951年8月。半个世纪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有的活动设施越来越满足不了全区职工对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增长的需要。经区总工会各方筹资共400万元,对其进行了改建。3月1日改建完成,改称松江工人文化宫,向全区职工开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区委书记潘龙清、区委副书记金杏兴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吴红星亲临开业典礼作讲话。经改建后的松江工人文化宫现有活动场地4
000平方米,服务项目增至15个,开辟职工培训基地,年内培训职工2
500名,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了文化宫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莫永涛) [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庆祝建校50周年]
5月30日,是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建校50周年纪念日。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上海市总工会干部学校,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刘长胜任学校首任校长。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改制为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建校以来,学院坚持“立足工会、成普结合、面向职工、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干部培训为重点,职业教育为延伸,涉外教育为补充的多规格、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办学格局。作为上海工会干部培训的基地,培训面覆盖至数十个省、市及铁路、金融行业工会。50年中,累计培训工会干部25万余人。学院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在本市首创劳模文化补习班,参加补习的95%以上劳模实现了进人大学深造的梦想。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办全市第一个劳模专升本班,有37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学员获得毕业证书。2000年,学院首次从应届高中生、三校生中招收高职生,打破了16年来单一的成人教育格局,形成了成普结合新格局。学院还为职工子女开办了排忧解难的民办高中,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入学率就达58%以上。16年来,已有700余名劳模获大专以上学历,累计培养专科毕业生2
000余人,一批著名劳模如马宗礼、陆美红、俞士海、戴万丽等从这里起步,他们中不少人已担任了市、区、县、局(工会)和大中企业的领导工作。学院还通过教学评估、引进骨干教师,加强教师进修,下基层调研等各种途径,积极推进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良性循环。公开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就有近70部,学院自编的配合工会理论教学的一套16本丛书,铍全国工会学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著作二等奖”;学院还与上海快乐集团共建“产、学、研”实验基地,双方联手研究的课题“依靠职工办企业,探索国企脱贫之路”,使实验单位扭亏增盈,并在中央召开的“厂务公开”调研会上受到肯定和重视。学院已连续7次被评为市级机关文明单位,还曾荣获上海市成人教育先进和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称号。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同志出席校庆纪念大会,市人大主任陈铁迪,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良宇,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等市领导分别为学院题词祝贺。副市长周慕尧和全国总工会组织部也专门发来贺电。(任朝志)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