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保障经济权益 |
|
|
|
综 述 |
----------------------------------------------------------------------------- |
2001年,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点,以突出工会维护职能为主线,上海各级工会在构筑上海特大型城市工会补充保障新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1)配合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级工会协助政府、企业抓好医疗费清欠工作,建立行业、企业内部的职工互助医疗基金和开展内部互助互济活动,发挥工厂医务室的作用。市总工会及时推出特种重病、职工住院、退休人员住院三项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参保率分别达到170万人、260万人、217万人,受到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市总工会根据一部分低收入职工就医困难的状况,创办了向社会低收入患病职工、退休职工提供收费低廉、服务优质的“公惠医院”,既实现了工会职工医疗互助互济事业的新突破,又确保了医改方案平稳实施。根据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对工会服务功能在社区延伸的迫切需求,市总工会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社区工会志愿者队伍,拓宽社区工会服务功能的意见》,对志愿者队伍的组成形式和人员配备等工作进行具体导和布置,对经费的落实进行了协调。到年底,全市81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工会志愿者队伍,每个社区有志愿者2--3名,并承担起社区三项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宣传、咨询、日常管理和理赔给付工作。(2)针对职工反映较为集中的医保“两个1400'’自负段门槛难逾越,医疗救助申请手续繁琐且享受面窄,一部分特困职工未能被纳入城镇低保等突出问题,在市总工会的带领下,各级工会共同参与了建立上海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支内退休回沪定居人员情况、各级工会开展多层次医疗补充保障及职工互助互济工作、“关于合理使用小时工的研究”、“上海800户困难职工家庭综合调查”、“本市外来工参加社会基本保险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调研工作。(3)各级工会在政策参与,推进低保政策的完善,将生活水平低于标准的困难职工纳入社会救助范畴的同时,结合医保改革、教育产业化等新形势、新情况,以医疗、助学帮困为重点。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困难情况,开展切实有效的帮困救助活动,继续在提高工会帮困送温暖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上花功夫。全市工会系统建立的困难职工家庭档案已达10万户,其中3万户特困职工家庭档案进入了市总工会的“全市困难职工情况档案电脑数据库”,实行电脑化、动态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真正发挥了“第一知情人”的作用。各级工会还通过继续开展“一日捐”活动,壮大工会帮困基金。结合形势的发展,各级工会帮困基金用途也向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批产业工会设立了职工培训基金、职工再就业培训基金。市总工会还在“东方网"上开辟了工会帮困频道,扩大了帮困工作的宣传效应,开辟了帮困工作的新途径。(4)市总工会根据市委提出的建设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会再就业工作新思路,即紧紧围绕“十2C'计划的实施,积极参与探索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配合政府建立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和实施每年净增10万个就业岗位的实事项目,推进以“六个一批”为主要内容,以坚持帮助职工开展生产自救再就业为主要手段的工会劳动就业工作目标的落实;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就业政策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在市场就业运作过程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工会全年帮助了3.8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各级工会筹集的“再就业创业基金”超过2000余万元,以贴息的形式对300多家生产自救组织予以资助,直接扶助创造再就业岗位4
000多个。同时,各级工会培训再就业带头人近1800人,带头人提高班236人,并建立了“生产自救创业者之家”,为再就业带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创造了条件。部分区、产业工会还建立了再就业生产自救组织档案制度,对生产自救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关心、指导。结合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市总工会与部分区总工会举办了大型劳务专场,推出5
000多个岗位,有5.4万人进场,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另外,工会创办的劳务型公司已有3家。(王立铭)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