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保障经济权益 |
|
|
|
推进再就业 |
----------------------------------------------------------------------------- |
[上海工会继续实施“六个一批”再就业措施]上海各级工会,配合政府建立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和实施每年净增10万个就业岗位的实事项目,积极推进以“六个一批”为主要内容,以坚持帮助职工开展生产自救再就业为主要手段的工会劳动就业工作目标的落实;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就业政策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在市场就业运作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01年,全市各级工会共帮助38
902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超额完成全年帮助2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指标。其中,通过职介机构介绍就业15 336人、工会三产吸纳1 490人、组织到非公经济就业3
895人、帮助建立生产自救组织291个、吸纳下岗职工4643人。目前各级工会建立再就业创业基金165个,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其中,基金实际使用723.5万元,扶持非正规就业组织158个。同时,各级工会通过培育生产自救带头人,组织下岗职工走自主就业之路,努力发挥“1\+1群”群体就业效应,2001年培训生产自救带头人915人(次)。(曹宏亮) [市总工会推出“祝你成功”生产自救先进典型栏目]上海工会十分重视挖掘下岗职工中的潜能,引导、支持他们走生产自救的创业之路。市总工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千赫联合推出“祝你成功”栏目,通过对工会生产自救再就业带头人明星创业经历的宣传,发挥“1\+1群”群体就业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下岗职工走自主就业之路。从2001年11月中旬开始,魏红、夏卫平、朱巧申等再就业明星纷纷通过电波向下岗职工介绍了创业的经历和典型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曹宏亮)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工会适应新形势搞好再就业]北新泾街道再就业工作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在职工培训、建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1)领导重视,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街道主任为联席会议负责人。工会、社保部、经济科、组织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2)加强联络,走出本街道挖掘岗位,接受求职登记4
321人(次),介绍成功1
802人(次)。其中录用为合同制职工749人(次),家政人员132人(次),各类劳务工921人(次)。(3)建立网络、拓展渠道,推动再就业工作,坚持重点帮助双下岗、大年龄、无特长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街道与长宁区总工会开设了再就业二级网络的绿色通道,反馈沟通用工信息,加快劳动力的流动。(4)举办劳务洽谈,安置下岗职工。(乌萍) [人民广场街道工会为弱势群体再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10月,人民广场街道工会正式实施所辖社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其内容有:(1)建立和完善网络服务体系。该街道与区就业中心联手,建立“区就业中心——街道劳动服务所——居委会”三级就业援助网络,明确职责,各司其职。(2)建立并运作援助网络数据库。对社区困难人员中迫切要求工作的下岗、失业人员依次全方位摸底调查,发放援助登记表,并将个人信息输入援助网络数据库。(3)加大宣传力度。对求职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开发等服务,帮助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4)加强培训工作。对缺乏劳动技能和就业特长的困难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提高再就业竞争能力。(5)制定援助措施。为这类群体举行招工、招聘及就业信息专场会,给予现场职业介绍和求职推荐,并为开业者提供申办非正规劳动组织、“一条龙”服务。到年底,由48名三级就业援助网络指导员共同努力,组织各类就业培训232人(次);提供求职推荐201人(次),实现再就业35人。(吕诚陆黄宪祖) [宝山区总工会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宝山区总工会坚持以“一人就业,温暖全家”的精神积极做好再就业工作。2001年宝山区总工会家政服务中心,落实了三件事:(1)申报"4050"工程并中标,争取相关优惠政策;(2)坚持实施“两证”(健康证、培训证)上岗,每年招收的两批学员或边上岗边培训或先培训后上岗;(3)加强教育,规范管理,按照客户要求做好岗前教育,保证优质服务。据统计,2001年经区总职介所推荐上岗的有565人(次);在区总家政服务中心上岗的职工有130人;在区工会系统三产技协上岗的职工有2
311人。该区各级工会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就业解困,为维护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孟建行) [青浦区总工会认真扎实做好再就业工作]青浦区各级工会通过牵线搭桥,重点帮助"4050"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96人实现再就业。区总出资帮助企业开发30辆流动点心车岗位,成立“青浦利民点心车服务社”,使一批下岗职工走上了非正规就业之路。区总工会还积极协助行政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使955名下岗职工学会了多项实用技术,取得了上岗证书,为实现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定云) (奉贤区总工会创建女职工再就业基地25家]奉贤区总工会在全区在职女职工中开展“万名姐妹帮百名”捐款活动,经层层发动,筹集再就业资金270
909.20元。为了把这笔资金有效地用在再就业工程中,区总工会会同各委局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深入基层,进行为期5个月的摸底调查,本着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原则,大力扶植有信誉、有成长潜力的再就业项目,建立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基地25家,其中养殖业7家,种植业13家,加工业5家。基地就业人员441人,其中下岗职工389人。一年来,基地创利197万元,人均收入4
842元/年,最高的可达2万元/年。(袁正花) [三泰染料化工厂工会开辟渠道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上海三泰染料化工厂在2001年中有近千名职工下岗分流,厂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帮困。(1)成立工会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再就业工作网络,为下岗分流职工办理再就业工作登记表。(2)做好职工之间互助互济的再就业工作,厂工会通过召开重新就业的职工座谈会、茶话会、交流会、信息发布会等,交流重新就业的心得体会,倾诉心中甜酸苦辣,发布就业信息等。(3)为下岗职工竞争上岗、应聘谋职出谋划策,当好参谋,鼓励职工走上适合自己的新的工作岗位。现在,该厂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足迹已遍布超市、商场、宾馆、小区、邮局、煤气公司、家政、物业管理、公交汽车、企业会计、生产主管、操作工等各个领域,有的还当了小老板。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先后帮助380余人次职工重新上岗就业。(虞仲义) [轻工工会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轻工业工会围绕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开展工作。(1)发挥工会职介三级网络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6
671人(次)。(2)举办"4050"职工就业招聘专场,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年内共举办5场招聘专场,参加应聘的有1
747人,被录用的有634人,录用率36.8%。(3)工会精心组织下岗职工多种就业技能培训班,先后与19所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挂钩联系,免费、半免费开办了移动电话维修等26个培训项目、30期培训班,有1
375名职工参加,95%的职工取得证书。(4)注重创业培训,专题开办生产自救带头人培训班。开办了两期准备创业的“生产自救带头人”培训班,共有231名职工参加,约有4%的职工先后走上生产自救道路;举办了“生产自救带头人进修班”,有45人参加。(5)建立“力波”创业基金,首批资助5名生产自救带头人。(6)建立生产自救带头人联谊制度,通过联谊活动,既交流自主创业管理经验,学习有关劳动用工政策,又宣传了生产自救带头人典型。一年来,轻工业工会共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达7632人(次);组织职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达4
707人(次),其中已取得证书的有2 263人,占48.1%;通过培训后上岗的有1
751人(次),占37.2%;培育生产自救带头人124名,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894名;命名表彰了“十佳”生产自救带头人并将生产自救带头人的创业事迹拍摄成第二部录像片,在基层企业巡回播放。(李晓云) [两个“置换”使纺织再就业带头人获得发展空间]纺织工会根据下岗职工在业内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实践,总结推广了“1\+1群”再就业模式,并通过设立基金、培训技能、名师指导等多种渠道重点扶持一批带头人。2001年,纺织系统已有带头人82人,安置业内下岗职工2000余人,其中70%是女性,平均年龄47岁。特别是随着纺织企业调整的进一步到位,一些工会主席、管理干部、销售人员的加入,为带头人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纺织工会因势利导,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两个“置换”的思路,即鼓励有条件的生产自救带头人置换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将集体或个人资本置换国有资本。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便得到带头人的积极回应。锦迪助剂厂厂长余锦渊、上飞织带厂厂长戴行军、绿藤鲜花礼仪公司经理陈萍、双桃线带厂厂长王妹芳等主动与原企业终结了劳动关系,并出资买断厂房、设备,目前这些企业正在逐步摆脱旧体制的影响,以新思路、高起点改造着自己的企业,并使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王慎微) [浦钢公司职工再就业“出新招”]
2001年,浦钢公司继续面临减员2000人的艰难压力,该公司工会为平稳推进减员分流,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推出“群众性互助有奖职介”新举措:凡公司职工为协解职工职介成功一例,由工会给予1
000元职介奖励金。此举一出,广大职工纷纷利用社会关系各显神通,向身边协解职工伸出援助之手,使推进再就业成为广大职工关心参与的自觉行动。群众性互助职介体现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互助精神,效果显著,至12月底,全公司有583名协解职工通过互助职介获得新的就业岗位,占公司当年协解职工总数的一半。许多热心职介的职工还将自己获得的奖金捐赠给协解职工,使之重新上岗后生活无忧,情绪稳定,对企业的稳定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李志勇)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