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会年鉴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保障经济权益 |
|
|
|
帮困送温暖 |
----------------------------------------------------------------------------- |
[上海工会帮困送温暖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工作目标]
2001年,上海工会通过网络优势,建立救急济难、社会帮困基金,打造帮困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了工会帮困送温暖工作对上海社会保障的拾遗补缺作用,实现了上海工会帮困送温暖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海城市特点、工会特色的关心帮助困难职工群体生活的工作新格局。截至2001年12月,市总工会通过上海市待业职工救急济难基金会和上海市社会帮困基金会共募集资金累计5
600万元,通过实施定向帮困、医疗帮困、节日帮困、助学帮困、助残帮困、赈灾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帮困措施,累计帮助困难职工家庭54
690户、困难单位400家,累计支出帮困金额2983.92万元。其中:(1)定向帮困。上海工会通过救急济难基金会对患重病且收入低、负担重的特困职工和失业职工家庭实施了定向帮困,每人每月救助100—120元,每季度发放一次,全年帮困1
200--1440元。截至到2001年,共帮特困家庭5
100户(次),累计金额156.166万元。上海工会又通过帮困基金会对困难企业中患大病、重病且家庭收入低、负担重的特困家庭实施了定人、定期、定金额的“三定”帮困,标准为每月不低于100元,全年1
200元至1 500元,根据困难程度确定,分别在春节、五—节、国庆节前发放。2001年定向帮困3
382户(次),救助金额166.3万元。(2)医疗帮困。为配合医保制度改革,帮助患重病的困难职工和失业家庭缓解支付医疗费的困难,上海工会通过救急济难基金会对患重病的特困职工实施了一次性医疗救助。救助金额300---500元。目前已接受帮困的困难家庭625户,救助金额29.42万元。市总工会通过帮困基金会对职工或家属患大病重病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个人医疗费支出发生严重困难的职工家庭,分别实施一次性医疗帮困或发放医疗帮困卡。帮困标准:大病—次性救助300---2
000元;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每户发放一张医疗帮困卡,每张卡享受500元医疗帮困金。2001年大病一次性救助143户,救助金额6.89万元;发放医疗卡1
500张,金额75万元。2001年市总工会下属全市首家帮困医院——公惠医院在社会各界资助下,为困难职工家庭发放了医疗帮困卡6
000张,每张卡享受500元医疗补贴费,通过工会组织发放给6000户困难职工;另外从医保局专项拨款中支出60万元,为2000户支内退休回沪困难职工家庭,每户发放一张可享受300元医疗补贴的公惠医院医疗帮困卡。(3)节日帮困。每逢五一、国庆、春节三大节日,为让困难职工家庭同全市人民一同欢度佳节,市总工会为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节日帮困。至2001年,市总工会通过救急济难基金会在五一、国庆两大节日累计救助特困家庭1
394户,救助金额49.34万元,在春节救助困难家庭546户,困难单位10家,救助金额88.05万元;通过帮困基金会配合做好市委、市府、人大、政协领导元旦、春节慰问困难职工家庭的工作,在2001年元旦、春节期间慰问走访困难职工家庭7
055户、困难单位120家,累计金额406.47万元。(4)助学帮困。为了帮助困难职工于女完成学业,上海工会对困难职工子女开展了助学帮困。对长病假、下岗协保就业困难的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在280元--420元以下)的子女,市总工会按子女学习程度(每学期小学180元,中学230元,高中430元,大学450元,在春、秋两季开学前发放),2001年市总工会通过救急济难基金会为296户困难家庭发放了11.172万元助学帮困金。通过社会帮困基金会。2001年上海工会继续开展了“五个一”和“十个一”结对助学帮困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助学帮困活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助学帮困的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助学3
000户,助学金额98万元,至2001年已累计资助13 560户困难职工子女,共发放了416.
22万元助学帮困金。(5)助残帮困。上海工会对部分重残无业的特困职工实施助残帮困,每户帮困金额300---500元。每年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上海工会都拨专款资助市残联为特困残疾家庭帮困送温暖。2001年上海工会共帮助特困残疾家庭200户,帮困金额10万元。(6)赈灾救助。上海工会实施了重大灾难一次性救助的措施,救助标准500----2
000元或者发放急需的物资。截至到2001年底,帮困基金会累计救助696户遭遇重大灾难的特困职工,帮困金额85.77万元。(曹国芬) [元旦、春节期间上海工会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
2001年元旦、春节期间,根据《上海市总工会关于2001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的意见》,市总工会要求全市各级工会要按照市委“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指示精神,切切实实开展好送温暖活动。期间,上海工会紧紧围绕本市产业结构和国企改革的深人,重点帮助困难企业中的特困职工实现再就业和克服生活困难;密切结合本市医保制度改革方案出台,重点对身患重病的低收入职工实施医疗帮助;适时根据今年新建企业组建工会的特点,重点抓好非公经济企业工会的送温暖活动。在深人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上海工会确定重点帮困送温暖对象主要是:因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病、大病,个人承担医药费较多,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因收入低,子女读书负担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下岗、失业、长病假、协保等人群中的特困职工家庭。为此,市总工会筹措帮困送温暖资金50万元,各区、县、局(产业)及基层行政、工会共筹措帮困送温暖资金6
176.2万余元、价值106.6万余元的救助物资。市总工会组成12个慰问组,分别深入到19个区、县,29个(产业)局的100余户困难职工家庭进行慰问救助。据统计,2001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级工会会同同级党、政共慰问救助困难职工30.8万余人,发放救助款6
226.2万余元,发放粮、油、衣服等救助物资价值106.6万余元。为了保证不让一个特困职工子女因生活困难而缀学,全市各级工会共向3.1万余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帮困款638。3万余元。其中,市总工会会同电力工会、烟草工会、教育工会、解放日报社、文新报业集团、私营企业协会、市公安局团委共同出资112万元,除为其他困难行业的1
600名困难职工子女每人发放300元助学金和新年礼物外,还组织他们参加“看上海一日游”活动。(王立铭) [市总工会联合东方网推出“网上社会帮困”频道]本着向广大职工提供帮困服务的宗旨,上海市总工会与东方网联合推出“上海工会网上社会帮困”频道(网址:WWW.ghhkw.eastday·cOm),并力争将其发展成为上海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力量。“网上社会帮困”频道通过对本市工会各级帮困网络、各种帮困政策、帮困送温暖信息动态以及定向帮困、医疗帮困、就业帮困、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等六种帮困类型的介绍,使全市工会帮困工作更加朝着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频道还定期公布一些帮困待助对象,力争通过网络寻找好心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频道开通的一年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些困难职工通过频道掌握了各类帮困信息,一些因病致贫的困难职工家庭通过网络得到了救助。(曹宏亮) [上海工会重视关心女职工困难群体]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关心并帮助特困女职工,如纺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针对系统内单亲特困女职工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建立了助学成材奖励基金。2001年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对特困单亲女职工家庭帮困达17
064人次,姐妹帮姐妹结对帮困8 902人次,医疗帮困5 402人次,助学帮困14
282人次。为了有效配合全市"4050”工程,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召开了“大龄女性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障”研讨会,邀请了德国全国工会联合会老年保障部部长就加强以小时用工为主体的多种灵活就业形式探索研究。经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共同努力,去年共帮助21
791名女职工再就业,其中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好事服务中心共实施免费培训774人次,再就业率达68.5%。(丁巍) [徐汇区总工会实行多层次助学帮困]徐汇区总工会将助学帮困作为帮扶困难职工家庭根本脱贫的重要措施之一:(1)建立和完善多级帮困网络,实现助学工作的多层次、广覆盖,形成了由社会帮困基金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帮困基金组织和各级工会、社区救助等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多级帮困网络。(2)加强助学帮困机制建设,为助学帮困对象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突出对重点特困职工家庭的救助。(3)积极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实行“两对口”:组织与个人对口、个人与个人对口,使更多困难职工家庭享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2001年,共帮助困难职工子女176人,补助金额近8万元,帮助脱贫23户,有5名困难职工子女考入大专院校。(虞蔚) [长宁区总工会从五个方面构筑职工保障平台]
(1)扩大“救急济难”基金。区总工会每年坚持以“捐献一日工资,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在全区职工群众中募集捐款,今年“献爱心,一日捐”活动共有30125人参加,募集捐款达63万元。(2)开展帮困活动。国庆前夕,区总工会对209名困难职工进行救济补助,发放慰问金75
700元;新学年开学前,对77位困难学生,发放32660元的助学金;对105人发放医疗救助款,共计11万元;为患病职工,发放300元一张的“公惠医院”医疗卡30张,发放500元一张的医疗卡100张。(3)关心支内回沪职工。区财政拨款,区总工会定期发放生活补助,今年已达15
085人(次),发放补助款共256万元。(4)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区总工会劳动就业指导中心,千方百计为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生活困难、迫切就业的下岗、协保人员解决再就业。今年已为682名下岗、协保人员解决了再就业。(5)配合医保改革办实事。截至2001年9月30日,参加“特种重病”保险的人数为22890人,完成指标的188%;参加“职工住院”保险的人数为43
451人,完成指标的108%。已为职工办理“特种重病保险”理赔16人、金额为85700元;办理“职工住院保险”理赔361人次、金额为212
215元。(姜伟仁) [普陀区建立“五项基金、六项制度,的帮困工作体系]
2001年,普陀区总工会进一步增强帮困实力,拓、展帮困途径,扩大帮困工作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以“五项基金、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帮困工作体系。五项基金是:普陀区扶贫帮困:基金、上海晋园实业有限公司赞助;建立的“晋园”助学帮困基金、上海:汉欣电信电缆有限公司赞助建立的‘“汉欣”重病帮困基金、上海曹安“菜篮子”股份有限公司赞助建立的“曹安”再就业创业基金、普陀区职工互保基金。六项帮困制度是:特困职工"三定”帮困制度、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与困难职工结对包户帮困制度、助学帮困制度、助医帮困制度、助业帮困制度和职工互助帮困制度。五项基金的建立为六项帮困制度的有效运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一年中有13
200余户贫困家庭得到了及时救助,共计发放补助款(或实物)2268000余元,发放各类定期补助帮困款5
734500元,互助帮困筹款565944元,全区三级就业帮困网络为8 2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元旦、春节期间仅助学帮困一项达1
898人,帮困金额达385990元。(顾维兴) [普陀区机关工会结对帮困制度化]普陀区机关工会在机关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区委、区府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在开展争当“人民的好公仆”活动中,走出机关,体察民情,结对帮困,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1)领导带头帮困。每年元旦、春节带头深入基层慰问走访特困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苦,制定全区进一步采取帮困救助措施。区委主要领导带头参加机关“一日捐”活动,区府领导每人已连续三年与一个贫困家庭子女结对助学。(2)机关党工委大力支持帮困工作的开展,要求各委办局把帮困工作作为加强机关党建的重要内容,加强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文明机关评比的重要指标。(3)建立各级机关签约帮困包户制度。2001年全区各级机关共包户帮困54户。每月上门慰问并送上100元慰问金,节假日期间领导亲自上门访问,区检察院还千方百计帮助帮困对象解决了就业问题;机关工会在“六一”儿童节还组织包户家庭子女开展活动,送上礼品,使贫困家庭儿童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四是深入开展“一日捐”活动,共计捐款近百万元。 (顾维兴) [闸北区总工会帮困工作有新成效]闸北区总工会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元旦、春节期间,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共对23044名(包括退休)职工进行节日慰问,慰问金(品)达377.24万元。区四套班子领导每月月末走访困难职工家庭81户,送去慰问金3.44万元。通过市属单位、区级机关、区教育系统等渠道,与549名特困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进行帮困结对、帮困助学。利用市、区总工会帮困基金临时救助职工402名,救助金达16.64万元。通过发放价值16.29万元的医疗帮困卡,对患病的困难职工和支内回沪人员进行医疗救助。为居住在区内的支内回沪退休困难人员发放生活补贴408万元,为支疆人员发放补贴28万元。配合医保改革,组织职工参加市总工会推出的医疗补充互助保障计划,全区参加住院保障保险49
653人,特种重病保险13 521人,养老补充保险2 154人,意外伤残保险3226人。建立以医疗救助为主的互助互济组织20个,会员14
400名,金额225.84万元。积极参与推进再就业,通过发挥区总工会职介所优势、利用工会组织网络、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劳务洽谈等办法,帮助1105人次的下岗、失业职工重新就业。(徐梅生) [黄浦区总工会建立帮扶救助工作机制]
(1)全力充实帮困基金。2001年全区职工“一日捐”募集款达1
778524元,区总工会将此全部充实到各大口工会的帮困基金中。(2)不断调整困难职工帮困动态档案。在建立全区1
040名困难职工帮困动态档案基础上,通过座谈会、上门随访、社区联系等渠道跟踪了解生活状态,并不断更新其帮困档案。(3)全面运作帮困机制。在指导各级工会确定本系统本单位重点帮扶群体的基础上,区总工会确定本区最困难的200名因病致贫的特困职工及其子女给予重点助医、助学。全年通过区总工会下达的各类职工生活帮困和互助保障金达1160万元,帮困力度明显超过往年。(吕诫陆) [黄浦区教育工会帮困助学有新意]在黄浦区总工会指导下,区教育工会在党政支持下探索并形成了以“精神帮困”与“物质帮困”相结合,“五管齐下”的新型助学方法:(1)激励。学校党政工以情感为纽带,激励受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克服暂时经济困难的精神,排除干扰,努力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体现了师生间、同学间的爱心交融。(2)减免。学校党政工根据受助学生家庭困难程度,对其应承担的学费、杂费、书簿费、校服费、午餐费和活动费采取全免、半免或部分减免的方法救助。(3)募捐。为给受助学生一个物质支撑点,学校党政工还建立师生参与的互助式帮困基金来资助;发动校友来赞助;组织师生每学期一次的“一日捐”。(4)结对。各校还采用结对帮困形式,让有条件的党员干部和受助学生结对,形式上有“集体帮”和“个体帮”两种。(5)自立。发扬受助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有条件的学校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开展勤工俭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自己的困难,并从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吕诚陆倪宝忠) [卢湾区城建工会重在智力助学]卢湾区城建工会成立帮困助学委员会,在筹措助学基金、开展经济助学开展的基础上,开展信心助学活动,召开学生汇报座谈会,对受助的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为所有的困难职工子女树立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城建工会每年的暑期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此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灌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专门在初三毕业生中为争取考上重点高中而开展了新一轮的智力助学,夯实助学基础,提升助学水平,丰富助学内涵,使困难职工子女成为这些家庭走出困境的希望。(叶竹青) [闵行区总工会以新的作风帮困送温暖]
2001年,闵行区总工会在完善帮困机制的基础上,强调以新的作风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1)意识更加强烈,区各级工会强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努力为特困职工排忧解难。区总工会专门开通职工热线电话,实行首问负责制,一年来,接听、处理困难职工热线电话100余件。(2)安排更加细密,全区有300余个工会组织为1万余名困难职工建档立卡,形成“三级”(区总、局镇、基层)、“三定”(定向、定期、定额)的帮困网络,精心组织春节等几大节日送温暖活动,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及时得到帮助。2001年,全区各级工会共对12
923余名困难职工实施各种救助达282.19万元。全区职工特种重病、在职住院、退休住院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60%、78%和100%。区总职介所成功介绍396位下岗、协保等人员再就业。(3)行动更加快捷,对遭受突发性天灾人祸,生活暂时发生困难的职工家庭,区总工会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以最快速度实施各种类型的救助,做到上午接到求助,下午即上门,当日能解决的困难,当日尽量予以解决。(4)态度更加亲和,2001年元旦、春节期间,区总工会开展了“五个一”(搞一次调查、串一次门、谈一次心、做一件实事、结一个对子)和“五个到”(上到门、碰到面、谈到心、送到手、结到对)活动,组织区总机关干部对100余户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贴近了职工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洪梅) [金山区总工会加大帮困力度]金山区总在2001年内不断挖掘潜力,多方筹集帮困资金。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发动职工参加“一日捐”活动,全区41个直属工会的72
476名干部职工捐款64.6万元,其中34万元作为职工帮困基金的补充,30.6万元扩充了基层帮困基金,到12月底,区职工帮困基金累计已扩大到350万元,进一步夯实了“送温暖”活动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金山区总还多次与有关方面协调,在区财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使区职工帮困基金获得了稳定的年利率回报,全年利率收入30万元。一年来,金山区总把节日集中帮困与不定期送温暖相结合起来,通过定向结对、物资救助、助学帮困、节日慰问、医疗帮困、应急补助等多种形式,为1
000多户特困职工送去帮困金32万元;还拨款4.1万元帮助2050名协保人员参加住院医疗互助补充保障计划,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关心和帮助,从而促进了金山区的社会稳定。(薛建忠) [松江区总工会以多种形式开展帮困]
(1)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在年初经调查统计并经基层工会核实后,区总把特困职工名单不遗漏、不重复地输入电脑,形成档卡,实行动态管理。现有354家单位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2)筹措并建立三级帮困基金。在干部职工献一点、工会出一点、行政拨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基础上,区总建立“帮困基金”110万元;各行业工会有“帮困基金”21个计394.3万元;基层工会建立“帮困基金”46个计185.4万元;(3)开展大病、重病帮困。全年定期帮困300户计36万元,一次性节假日不定期帮困500户计15万元,各系统所属基层工会帮困7648人次计340.54万元;(4)对300户家庭特别困难、但学习成绩较好的子女在读大、中、小学的经济困难职工家庭开展助学帮困,年帮困金36万元;(5)区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在年内每人结对一户,开展了助学结对帮困,分别在两个学期之初,给他们送去每次600元的助:学帮困金。(莫永涛) [机电工会扎实推进送温暖工作]上海市机电工会坚持为职工办实事,抓好送温暖活动。在2001年举办的“一日捐”活动中,电气(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和70多家单位慷慨解囊,捐款270万元。据统计,集团内各级领导上门慰问困难职工3万多人次,用于帮困送温暖的资金达400多万元。2001年12月,电气集团党、政、工联合发文,要求各级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调查了解职工疾苦,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元旦一过,集团领导兵分18路,对全系统150多位特困职工家庭上门慰问,对55户困难职工发放了救助款。45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党政工领导也纷纷出动,走千家门,解万家难,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家庭心坎上。帮困扶贫贵在持之以恒形成机制。电气集团8午如一日,建立5级帮困网络,形成“节日面上帮、平时经常帮、特困重点帮、定期结对帮、结对定额帮”等多元化帮困模式。集团处级以上干部与50位特困职工结对帮困,全系统各级领导与1
200多位特困职工结成帮困对子。机电工会建立机电职工帮困送温暖基金,每年用于帮困送温暖的费用800多万元。帮困要帮到根上。电气集团把帮困送温暖与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结合起来。机电工会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先后帮助1000多位下岗职工再就业。各级工会在抓好送温暖工程的同时,每年帮助2000多位职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各级工会还加大帮困力度,对600多名困难职工子女进行助学帮困。(朱素宝瞿新祥) [仪电工会拓展保障困难群体空间]仪电工会坚持以社会保障为主旨,以法律保障为依据,以立体保障为基础,积极疏通社会救助的多种渠道,着力体现帮困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帮困效果进一步提高。仪电工会积极疏通社会救助渠道,帮助困难职工落实社会救助。加强政策宣传,对特困职工的动态情况作全面的梳理,坚持“自助、互助、救助”的原则。广大工会干部都到社区街道帮助特困职工落实救助渠道,拓展了保障工作的新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仪电系统在2001年已有401人在社区领到生活困难补助费,有417名家属获社区帮困,11人获社区医疗补助,总计落实救助金额240423元,全年脱贫率达到12.8%。(张爱卿) [仪表电子分公司工会开展"五比”帮困竞赛]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电子仪表分公司工会,在管理中心和社保分部开展“五比帮困竞赛”,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帮困工作。“五比竞赛”的内容是:一比协保人员情况清,二比政策掌握好,三比社区帮困成功率高,四比费用下降幅度大,五比信访投诉少。公司工会抓竞赛的节点:每15天公司工会公布落实情况排行榜;每月一次竞赛例会,沟通和研究竞赛进展中的经验和问题;每3个月一次交流会,推进竞赛工作,营造竞赛氛围。竞赛过程中创造了好经验:如“三熟”要求:政策熟,人员情况熟,申领流程熟,材料输入了电脑,动态掌握,动态管理;“三个一”程序:给协保人员一封信告知政策要点,请协保人员填一张表了解基本情况,给帮助对象一个电话了解申领情况;“两张图”的要点:申领流程图,职工就业生活情况图。这些经验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公司2001年帮困费用比上年下降了20%,而在吃饭吃药等帮困问题上投诉率为零。(陆剑文) [仪电工会配合行政率先完成医疗费清欠]仪电工会通过民主监督巡视的形式协助行政做好医药费清欠督查工作。2001年4月和8月仪电工会分两次以民主监督巡视的形式进行督查,重点检查清欠计划落实情况,是否有遗漏,是否进行告示等,并将检查结果向行政进行了通报。由于巡视督查认真、及时有序。仪电系统职工医药费清欠工作在全市首先完成。(张爱卿) [纺织清欠3.7亿元医药费]
2001年年初召开的纺织控股公司职代会,把清欠医药费列为年内必须要完成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各级工会认真协助,积极督办。9月,纺织工会与控股公司监察室、劳动力置换分公司一起对全行业清欠工作开展中途检查。针织公司工会与行政签订了双向承诺:党委牵头,行政负责筹措资金、工会负责清欠管理。为了掌握详细资料,工会创造了“核实到人,清欠进卡”的办法,在全行业得到了推广。服装置业公司由十几家壳体企业组成,人员分散,情况又不熟,该公司工会积极协助党政,短时间内理清全部单据,对部分年老、重病职工,还挨家挨户送款上门,得到了职工们的赞扬。截至11月底,共清欠医药费37
048万元,涉及职工人数29230人。(俞进艺) [纺织工会集中财力帮助困难群体]
2001年,纺织工会及退管会救助职工达44065人次,救助金额达418.85万元,发放公惠医院医疗帮困卡300多张,帮助困难职工度过难关。参加工会组织的帮扶困难职工、困难企业活动的各级党政工领导有710人参加,其中党政工一把手122人,帮扶困难职工家庭7458户,帮扶困难企业26家。(俞进艺) [纺织工会开展助学成才"六帮”活动]纺织工会在推进“送温暖”活动中,坚持把助学帮困作为活动的重点,开展"六个帮”,做到“扶助一人成才、有望全家脱贫”,受到了困难职工的普遍欢迎:(1)设立基金专门帮。纺织工会拨款20万元建立助学帮困基金,帮助50名特困职工的子女完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学业;(2)健全网络层层帮。2001年经纺织控股集团、行业公司、基层企业三级助学达7
132人(次),助学金额达73.9万元;(3)结成对子大家帮。从干部到党员、从公司处室到职工文明班组,广泛开展以助学为内容的结对帮困活动;(4)寻求支持争取帮。凡是对生活标准低于全市最低水平的特困家庭,千方百计争取纳入社会低保,保证其子女读书不为学费担忧;(5)邀请专家对症帮。针对特困家庭对子女教育缺少办法的情况,请来心理专家咨询指导,开展精神帮困;(6)提倡爱心传递帮。经常举行学习成才、学习做人典型事迹报告会,培养特困家庭的子女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俞进艺) [医药工会推行“员工关心体系”十项制度]为确保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推行“员工关心体系”十项制度,这十项制度是:(1)员工定期培训、学习制度;(2)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制度;(3)党群联系制度;(4)对海外、市外营销人员家庭生活的关心制度;(5)结合住房制度改革的困房员工关心制度;(6)解决员工突发困难的"SOS"救助制度;(7)员工荣誉称号跟踪慰问制度;(8)对特困员工送温暖制度;(9)营销人员家属活动制度;(10)员工保险制度。上医股份工会以十项制度建立全方位关心员工的体系,特别是“SOS"救助制度迅速解决员工及其家属在生活上的突发事件,在时间上突出“快”字、在内容上做到“全”字、在组织上保证“实”字,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孙明南) [电力工会坚持五年帮困助学]上海市电力公司工会在对本企业职工帮困送温暖工作过程中,兼顾社会效果,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献爱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项工作已持续5年,帮困金额达170万元。2001年底被评为“全国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1997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工会所属的26个基层单位,由市总工会安排,承担了对500名困难职工子女的助学任务。其中大学生119名,高中生117名,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五年来,103名大学生已经毕业,自己也跨人了献爱心的行列。绝大部分高中生考上了大学。(王贻芬) [运输工会深化帮困送温暖工作见成效]
2001年运输工会对近800户困难职工家庭的困难程度作动态分析,划定为不同程度的五个困难等级,加大了助医和助学的帮困力度。除元旦、春节开展送温暖之外,将“五一”节定为全系统的助医帮困活动日,通过发放医疗金和医疗卡,重点对特困职工和患大病、重病职工进行帮困。将“国庆”节定为助学帮困活动日。重点对高中以上的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确保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为家庭脱贫打好基础。同时,各级工会加大送温暖力度,全年有1
052人次的各级干部,走访了4115户次的困难家庭,送上帮困金60万元,生活必需品12万余元。全年有2817人次的职工得到企业专项基金的助医助学款52万元。有366名职工得到“医疗互助金”15万余元,有66名重病职工得到总额3.5万余元的医疗帮困卡。(杨继松) [三航三公司工会送温暖“三抓三突出”]一抓思想认识,突出一个“情”字,把工会送温暖工作作为一项维权工程、纽带工程和稳定工程来抓。二抓制度建设,突出一个“保”字,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动态管理、上下联系、多方协调、互助互济、多办实事等制度为基本框架的送温暖工作机制,确保每一位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稳定。三抓落实到基层,突出一个“实”字,该工会始终把送温暖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把困难职工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以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尽管公司今年在资金上存在较大困难,但工会仍然本着“知职工情,进职工门,解职工难,暖职工心”的思想,在完善特困职工档案的基础上,组织人员专程到特困职工和身患疾病的职工家中访贫问苦,送去温暖。全年,该工会送上困难补助费和帮困资金达12万元。(唐钧达) [机施公司工会编织职工生活保障网]建工集团机施公司工会从企业困难职工较多的实际出发,将完善职工生活保障作为2001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努力编织一张包括摸底调查、定期分析、结对联系、牵线搭桥、建立基金、倾听呼声的温暖网:(1)摸底调查。通过下发200张调查表,详细了解困难职工的疾苦。(2)定期分析。建立两级工会定期走访分析困难职工制度,及时调整帮困对象,并明确各个帮困对象的扶持重点及目标。(3)结对联系。全公司36名专兼职工会干部共对口联系81名困难职工,并落实了帮困责任制。(4)牵线搭桥。先后联系安排24名下岗职工到外单位物业公司就业。(5)建立基金。在企业内部设立了职工”救急济难基金”、“住院医疗补充保障基金”、“特种重病帮困基金”,总额达30万元。(6)倾听呼声。形成了职工来信来访“首问责任制”,做到了无一职工越级上访。(黄晨光) [住总集团工会送温暖抓好四项工作]住总集团工会坚持帮困工作“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家庭生活过不去”的原则,在建立行之有效的帮困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送温暖工作,(1)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认真细致对困难职工进行一次全面了解和调查,掌握每一户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并列出五种困难职工作为重点对象,使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到有的放矢;(2)继续深化帮困活动,在元旦、春节及节假日和职工子女开学之际及时进行慰问,并根据情况变化,做到及时调整;(3)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使每一个困难职工家庭得到生活保障;(4)认真组织好困难职工参加市总工会推出的重病和住院保险,尽可能避免困难职工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杨戈) [鲁中工会扎扎实实送温暖]
2001年,鲁中工会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困难职工的帮困救助工作,收到良好社会效益。(1)建立并用好帮困基金。在工会的努力下,采取企业行政出一点、工会经费挤一点、职工群众捐一点的方式,筹集帮困基金25万元,制定了《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帮困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实施帮困送温暖工程的意见》,形成了资金落实,分级负责的三级帮困网络。(2)精心部署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基层各单位先后走访慰问困难职工718户,公司党政工领导走访特困职工36人,看望患病住院职工、家访老干部、劳模50余人,发放慰问金10.13万元。(3)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小官庄铁矿发动群众为本单位特困职工时振雷、黄洁若捐献2.4万元,物业、教育、公司机关等单位积极发动职工为白血病患者吕亭捐款3.7万余元。(4)积极参与社会捐献。工会加强宣传教育,动员职工群众积极参加地方民政部门组织的捐献活动,捐献棉衣棉被8
377件套。(杨庆荣) [农委工会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市农委工会采取“扶贫”、“帮困”、“送温暖”三管齐下措施,形成农委各局院、直属工会、基层工会送温暖网络。成立《上海市农委系统职工急难互助基金会》,截至年底,农委系统职工急难互助基金组织已发展到25家,基金达50多万元。积极开展“一日捐”活动,3
6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捐献活动,捐款金额累计达3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脱贫和患重病职工摆脱困境,改善弱势群体现有生活条件。据统计,农委工会年度用于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的资金达30多万元,涉及500多人次。(许有宗) [农工商工会建立困难职工情况快速反馈机制]农工商工会根据集团党委领导关于工会要在帮困工作中发挥“清道夫”作用,即不让特困职工的救助工作留下空白点的指示精神,为了更好地完善帮困救助机制,及时、准确地反映职工的困难状况,2001年集团工会实施了《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落实情况月报表》制度,对特困职工的情况作详细的统计分析和动态管理,有效地形成了困难职工情况的快速反馈机制,努力做到第一知情人,第一反映,第一责任人;同时将每月动态及时向集团党政领导通报,国庆节前,集团领导专门拨款,并由工会精心操作,对1
360多名困难职工普遍进行了慰问。(桑树德) [民政局工会加大帮困送温暖工作力度] (1)局工会下拨70多万元帮困金,使4
000多名困难职工获助;(2)进一步健全特困职工档案,对困难职工实行动态管理;(3)福利企业120多名职工在局工会的资助下,赴西山疗休养;(4)将“一日捐”筹集的8万元资金,用于帮助市属福利企业残疾职工;(5)18个基层工会和工会三产捐出5.2万元,帮助一聋哑职工子女安装电子耳蜗;(6)2000多名困难职工子女在每年两次的助学帮困活动中得到帮助;(7)对福利企业80岁以上的退休孤老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市总工会互助医疗补充保险实施补贴,全局职工已基本达到每人都有一份补充医疗保险;(8)积极鼓励离岗的残疾职工自立自强,出资资助福利企业工会开办盲人推拿所;(9)各企业工会积极协助行政落实职工医药费清欠工作,提前完成清欠任务;(10)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撰写《对市属福利企业盲人职工退休问题的思考及建议》,引起市有关部门的关注。同时,局工会通过机关帮基层、系统内部好的企业帮差的企业、职工之间互帮互助等形式,使送温暖活动在各基层单位蓬勃开展。(刘益平) |
|
|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