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年鉴
2001年年鉴
2002年年鉴
2003年年鉴
2004年年鉴
2005年年鉴
当前位置: 首页 >>2002年鉴保障经济权益
 
社会保障
-----------------------------------------------------------------------------
  [上海工会构筑多层次医疗补充保障体系]上海工会积极推进上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职工互助补充医疗保险为辅助、医疗救助为扶持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配合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市总工会针对职工担心患了大病重病难以承受,特别是低收入职工和已患大病重病的职工更是顾虑重重的情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互助互济精神为指导,又按市场规律,运用大数法则,精心设计并及时推出了《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团体互助医疗保障计划》、《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具体通过职工保障互助会予以实施。《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团体互助医疗保障计划》对凡发生尿毒症、重症肝炎、恶性肿瘤、置换心脏瓣膜等九大类重病的其中任何一种疾病的职工,给予一万元的重病医疗保障金。《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对职工发生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门诊大病或家庭病床治疗时,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可以按规定得到50%一70%的补充医疗保障金,最高为4万元。2001年4月,市总工会又推出了《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该保障计划每期保障期限为一年,退休职工每人缴纳50元,当投保人发生住院、按住院标准结算的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门诊大病或家庭病床治疗时,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可以按规定得到50%一70%的补充医疗保障金,最高为4万元。截至到2001年12月31日,本市有188.8万人参加了特种重病互助保障计划,占到了全市在职职工总数的48%;有262.6万人参加了市总工会职工住院互助保障计划,占到了全市在职职工总数的67%;有217.7万人参加了退休职工住院互助保障计划,占到了全市退休人员总数的95%。三项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全年累计给付18.7万人次,给付互助保障金1.2亿元,形成了“个人花小钱保太平,社会筹小钱办大事”的局面。为了方便退休职工的给付理赔,市总工会又通过组建工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在本市130多个街道设立互助保障计划给付服务点,使退休职工就近就能得到互助保障服务。同时,市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促进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的指导意见》,通过行政资助、工会补贴、个人出资等办法,建立起企业内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为困难职工提供多层次医疗补充保障,关心、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就医矛盾。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的内容、方法、手段、范围灵活多样,有对患重病困难职工的“两个起付线”给予一定补贴,有对职工门急诊自负部分医疗费按比例给予补助,有对职工住院、患特种重病、意外伤残给予资助等,切实缓解了低收入困难职工的生活困难和医疗矛盾。截至2001年底,全市各级工会已建立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近432个,基金总额近2.16亿元,参加职工数近61.9万人。其中,区县局(产业)工会建立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8个,基金总额936.64万元,参加职工数13.2万人;行业公司工会建立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65个,基金总额3 446.46万元,参加职工数17.6万人;基层工会建立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359个,基金总额17178.15万元,参加职工数31.1万人。(顾学庆)
  
  [《特种重病团体互助医疗保障计划》加大保障力度] 7月,职工保障互助会本着“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的宗旨,决定对《特种重病团体互助保障计划》实行一系列优惠措施,具体为:1.降低收费。参保费用从原来35元、45元两档,一律降为每期三年、每人60元标准收费。2.扩大保障范围。保障病种从原来七类扩大到重大器官移植(肾、心、肺、肝、胰腺、骨髓)和主动脉手术等九大类疾病。3.提高保障金。对首次确诊患九类重大疾病的,给付互助医疗保障金从原来的8千元、1万元,一律提高到1万元。4.设立慰问金制度。对参保后90天—180天免责期内首次确诊患九类重大疾病的被保障人,给付慰问金:参保90天-119天,给付500元;120天-149天,给付1 000元;150天—179天,给付2000元。5.对大单位实行抵扣部分保费。对原101人-1 000人的参保单位,续保时抵扣5元/人,对原1 001人以上的参保单位,续保时抵扣10元/人,其续保时实际收费分别为55元和50元;并对大单位给予一定数量的公惠医院医疗帮困卡。(周红燕)
  
  [《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修订内容]《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实施满一年时,作了修订:首先降低了缴费标准,将原来“一年期计划”按35元、45元两档收费,改为不论年龄高低,一律按每人每年35元缴费;对一年期满后在10天内续保的,不设免责期;同时为减少各单位的工作量,2001年12月,市职保会又推出了三年期《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三年期计划”的保障内容与一年期计划相同,但收费更优惠,三年期每人缴费100元。(周红燕)
  
  [(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内容简介]各单位组织80%以上退休职工参加,每人缴费50元(不足部分由市政府、市总工会、市民政局补贴),保障期为一年。计划对以下四种情况的治疗给予互助保障:1.住院治疗;2.按住院医保标准结算医疗费用的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治疗(下同);3.门诊大病治疗;4.家庭病床治疗。首次参保执行30天免责期。免责期后属医保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以下简称统筹基金)和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附加基金)结算支付医疗费用之后,“退休职工住院互助保障计划”对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分别按一定比例给付补充医疗保障金。对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家庭病床治疗“补充医疗保障金”的给付标准为:1.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之内(指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以内,下同)属于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本会按该费用的60%给付;2.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由附加基金支付范围之内属于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本会按该费用的70%给付。对属门诊大病的尿毒症透析及肾移植排异治疗;医疗保障期内的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同位素治疗、介入疗法、中医药治疗及相关检查;精神病(市医保局规定的七种)的治疗,在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支付范围之内属于个人自负部分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按该费用的50%给付补充医疗保障金。在每一保障年度内被保障人的补充医疗保障金累计最高给付可达4万元。(周红燕)
  
  [公惠医院为困难职工发放医疗帮困卡]为配合医保制度改革,帮助困难职工减轻医疗费负担,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资助,2001年5月市总工会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实物医疗帮困医院——“公惠医院”。公惠医院在对就诊者免收挂号费、二级医院实施一级医院收费标准、以及对享受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医疗费下降10%等帮困措施基础上,又实施了对患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发放医疗帮困卡,每张卡提供500元医疗帮困金,用于补贴困难职工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2001年公惠医院为本市困难职工总计发放医疗帮困卡8 000张,其中在职特困职/127000张,退休困难职工1 000张。另外,为支内退休回沪特困职工发放了2 000张医疗帮困金,每张卡提供300元医疗帮困金。公惠医院发放医疗帮困卡,有效地缓解了特困职工支付医疗费的困难矛盾。(曹国芬)
  
  [上海工会落实职工医疗费清欠工作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各级工会积极参与职工医疗费清欠工作。市总工会专门下发了《进一步落实职工医疗费清欠和医疗互助救助专项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等文件,对基层工会积极参加本单位医疗费清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基层工会对单位拖欠职工医疗费情况进行调查、排摸,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多种形式参与制定职工医疗费清欠计划,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执行职工医疗费清欠计划的落实情况。市总工会会同市监察委、市政府督查室、市医保局等部门对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清欠工作进行抽查,监督履行清欠责任制、执行“四个不”规定等情况。在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原定两年完成的清欠工作目标,年底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市总工会又就工会进一步配合用人单位,同心协力,做好职工医疗费清欠收尾工作提出要求。各级工会结合送温暖活动,关心患大病、重病的职工,关心下岗、协保、退休多年生活较为困难的职工,了解他们医疗费清欠情况,做好查遗补漏工作,并督促用人单位在完成清欠任务后及时予以公示,以求一个不漏。(顾学庆)
  
  [普陀区构筑区域性职工生活补充保障体系]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级工会上下发动,《新普陀报》长期宣传,“爱心志愿者”队伍上门服务,利用区政协会议提案和大会发言等多种渠道,使建立职工生活补充保障体系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投保资金多元化。采取企业、工会、个人“三个一点”等多种灵活手段,解决职工参保经费;(3)增加险种,提高保额,扩大范围,增强职工生活补充保险的受益率和吸引力。至2001年底,市区两级保险品种已增至11个品种,全区参加各类补充保险达到242 875人次,比上年净增75 823人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参保总金额2 800余万元,年增558.25万元。全年区互保中心共计对1 688人次参保对象进行了赔付,最高赔付额达1.8万元,为企业和职工个人减轻了负担。(顾维兴)
  
  [普陀区建立“一卡、一表、一册、一热线”制度l为了推进职工补充保障计划在社区的落实,普陀区总工会在全区204个小区中全面推行源园小区创建“爱心之家”的“一卡一表一册一线”典型经验。“一卡”即“爱心卡”。“爱心卡”为一式两份,楼组长与80岁老人各执一份,大家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及时互通信息。“一表”即“爱心联系表”。通过楼组长上门向退休职工询问情况,填制“爱心联系表”,了解掌握本楼组退休职工参保情况以及未参保原田,并介绍中请给付方法、途径和程序。“一册”即“爱心册”。小区块长将楼组“爱心卡”的建立情况和“爱心联系表”汇成总册,使小区工会全面掌握职工的参保给付情况,明确今后的服务对象。“一线”即爱心热线。小区工会设立爱心热线电话,为职工作参保给付知识的咨询和有关问题的解答。(金今)
  
  [虹口区做好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虹口区总工会认真做好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年内全区在职职工参加住院保险59437人,参保率为77%。在职职工参加特种重病保险29522人,参保率为38%。退休职工参加住院保险72921人,参保率为99%。为参加职工住院医疗保障计划的在职职工进行住院理赔1 482人,金额达88.8万元;在职职工特种重病理赔13人,金额为8.2万元。为退休职工理赔4 535人,金额约191万元。(潘茹榕)
  
  [杨浦区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取得成效]至年底,全区已参加养老补充保障计划的有27 830人次,参保率为41%,名列全市区县第一。参加重病补充保障计划的有62 276人次;参加住院补充保障计划的有66918人次,参保率分别为91.6%和98.4%,均名列区县第二。全年已为11 912名职工(人次)办理理赔,受益金额909万元。其中,养老补充保障计划10202人次,772万元。住院补充保障计划1 630人次,93.4万元;重病补充保障计划80人次,44.1万元;为3231名退休职工办理了住院保障计划赔付工作,获得住院赔付金额152万元。区职保工作受到了职工群众和基层党政领导的普遍欢迎,及时化解职工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了职工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张琳)
  
  [杨浦区殷行街道设置职工医疗保障服务点]街道党政班子把抓好职工保障服务点建设看作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群众的实事工程,爱心工程,也是配合本市基本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社区劳动和保障中心专门腾出办公用房开设服务点,投资1.2万元添置办公桌、椅、资料柜,制作服务公开告示栏,将各类制度全部上墙公示,最大限度方便退休职工。派员参加上级组织的保障工作业务培训及电脑应用知识培训,街道给社区内每位退休职工发公开信。10月20日,在第十四个敬老节来临之际,街道组织退休职工住院补充保障等有关业务咨询活动,参加人员近2000人。(郑坚明)
  
  [黄浦区董家渡街道工会构筑社区长效保障机制]黄浦区董家渡街道属老城厢地区,人口稠密,困难群体集中。构筑社区长效保障机制有两个方面:(1)建成再就业服务新模式。首先建立再就业服务网络。街道一级组建再就业领导小组、岗位开发领导小组、“社区职工之家”;所属25个居委则成立再就业咨询服务站、“下待岗职工之家”。再就业咨询服务站每周三为接待日。“下待岗职工之家”的再就业联络员则详细掌握所辖地人员就业和其获得社会保障的动态情况,做到失业人员清、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思想意愿清、培训意向清、技术特长清。由此形成多方参与、提供动态服务的两级网络。再是扶持职工实现再就业。鼓励他们利用场地,自筹资金,发挥专长,参与生产自救性行业。至2001年4月,已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114个,412人获安置。其中有餐饮服务社17家,便民服务社25家,修理服务社11家,理发服务社5家,老年护理服务社3家,家政家教服务社2家,快递服务社10家,家庭手工业5家。此外,街道党、政、工还联系辖区内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向其推荐3 211人。(2)构建帮困救助新机制。建立并发挥帮困服务两级网络作用,实现帮困对象小事、大难均不出社区。多层次、多形式建立并运作帮困基金,其中社区帮困基金、社区工会帮困基金、居委帮困基金、社会帮困助学慈善基金、保险公司爱心基金共达360万元,发挥了重大效用。(吕诚陆黄净)
  
  [梅龙镇集团建立职工住院医疗救助基金]为了配合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出台,梅龙镇集团通过行政、工会、职工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了“职工住院医疗救助基金”。对参与出资并符合条件的因病住院职工给予10倍于个人缴纳金额的赔付。该“基金”体现了四个特点。(1)群众性。由集团工会负责筹集,运作和赔付审批、职工共同参与;(2)互助性。该基金的筹集、赔付体现了职工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精神;(3)公开性。制定了以实施细则、做到资金筹措、资金运作、赔付审批公开化;(4)灵活性。三方筹措资金一年一定,基金会根据本年的实际赔付情况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以及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实施办法的变化来决定下一期救助标准。企业行政还提取5万元充实到“基金”中去。目前集团公司已有80%的职工加入了“基金”。已有38名职工获得了赔付。(黄胜和)
  
  [闵行区总工会为“协保”人员办补充医保]实施医保改革后,在职职工可以由企业组织参加各类补充医疗保险,然而多数企业不将“协保”人员纳人此范围。2001年初,闵行区总工会推出补贴办法,帮助区内3555名“协保”人员参加“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该计划每份35元,由区总工会和镇(局)工会各补贴10元,其余由个人出资。这样,既扩大了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覆盖面,又为“协保”人员增加一份抗风险能力。(叶民强)
  
  [金山区总工会举办“职工互助保障与医保改革”知识竞赛] 2001年7月27日,金山区总举行“职工互助保障与医保改革”知识竞赛,经过三轮竞争,有8支直属工会代表队参加最后角逐,教育局工会获得一等奖。早在年初,金山区总就把旨在提高各级工会干部的保障业务知识和服务能力,增强职工自我保护和抗风险意识的“职工互助保障与医保改革”知识竞赛作为积极配合政府稳妥推进医保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广泛发动、层层参与,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一年来,累计有36606名城镇在职职工参加了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8%,有19093名退休职工参加了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98%;还有24 880名职工参加特种重病医疗补充保险。(吴冲)
  
  [松江区总工会推行三项保障计划覆盖职工达六万余名]区总工会为做好大病、重病、职工住院和退休职工保障三项保障计划,协助政府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下发一万多份宣传资料,设立定点服务处并调拨专项经费添置办公设备。全年有64 436人(次)的职工纳入职工补充保障范围。该会对困难企业职工采取补贴的办法,为困难职工办理大病保险。对关闭企业的1 000多名协保职工,通过社区为他们办理住院补充医疗保险。据统计,全年有265人(次)的职工办理大病、重病和住院保险给付手续。给付金额23.73万元。其中大病12人,人均给付7 166元。给付退休职工680人(次),给付金额17.76万元。(莫永涛)
  
  [崇明县三项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有228个单位12683名职工参加特种重病医保,374个单位23 301名职工参加住院补充医保,分别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2.1%和77.4%。自上海市退休职工医保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全县各级工会和退管会高度重视该计划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把它当作是为广大退休职工多献一份关爱、多办一件实事的实际行动。到年底,全县有407个单位的18 072名退休职工参加了由上海市总工会推出的《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互助医疗保障计划》,占全县退休职工数的93.5%。为方便退休职工申请参保和办理给付手续,经市职工保障互助会批准,县总工会分别在堡镇和庙镇设立了职工互助保障会代办点。(陈进修)
  
  [化工系统重视职工医疗保障工作]至年底,全系统共有186个单位、82409名职工(包括协保职工等)和63409名退休职工参加了市总工会推出的《住院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分别占职工总数和退休职工总数的97%和98%以上;另有105个单位的57 656名职工参加了市总工会推出的《特种重病团体互助保障计划》。该系统氯碱公司将公司员工补充保险基金、救急济难基金、市保障互助会团体补充养老保障计划等基金的落实写进企业集体合同。基金运作有制度作保证,基金管理有各级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上海焦化公司建立和推出了帮困动态网制度、特困职工联系人制度、特困职工预警分析制度和特困职工帮困责任协调等四项帮困制度。要求各级工会做到对特困职工的家庭、经济、困难、技能和思想情况“五个清”;建立定人、定时、定点、定向帮困联系制度。轮胎公司工会与行政联合建立了基金总额为500万元的“轮胎公司特别医疗救助基金”,由工会负责日常管理,并为全体职工(包括提前内部退养、协保、下岗职工)办理了参保市总两个医疗保障计划。(虞仲义)
  
  [海文集团工会构筑维权四条防线]海文(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把“特殊群体”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职工利益无小事”的主题活动,构筑好帮扶特困职工,关心服务面上职工的“四条防线”。(1)救急济难的“生活防线”。建立和完善好各级帮困基金,对因特殊原因造成困难的职工家庭及时给予帮助。公司工会要求对困难职工在做到“五清”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三知”和“三必帮”。“三知”即知个人近期情况,知家庭(家属)情况,知困难原因情况;“三必帮”即低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必帮,遭受重大疾病和重大灾害的职上必帮,再就业特困职工、劳模先进骨干发生困难的必帮。始终把这个特殊群体置于我们各级工会的视线之内。(2)医疗救助的“生命防线”。积极动员企业和引导职工参加市职工互助保障会的特种重病和职工住院保障计划,年内实现参保率两个100%,鼓励和提倡发展型企业建立内部医疗保障制度,在救助和帮困上形成合力,解决因病职工的后顾之忧,为患病职工打开通向健康的绿色通道。(3)疏而不漏的“制度防线”。公司工会要求各企业在为特困职工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要制度化;工会主席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和“第一联系人”要制度化;对特困职工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学讯前的补助和节日慰问帮困活动要制度化;为职工办理特种重病和住院补充保障以集体合同条款的形式制度化。(4)培训职介的“根本防线”,公司工会为了使下岗职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及时输送一批下岗职工参加手机维修、会计电算化、物业管理、中式烹调师、点心师、装潢监理、制冷设备维修等各类培训,为他们掌握第二技能,重新寻求新的岗位打下了基础。会同劳动工资部门直接和用人单位开设了专场招聘活动,使一部分下岗职工获得了新的岗位。(葛忠义)
  
  [三项投保为纺织人多添一份保障]纺织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增强职工患大病、重病时抗风险能力,帮助企业和职工参加市总三项补充保险计划,截至年底,纺织系统有11.22万人次参加市总住院补充保险,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8.7%,参加大病、重病补充保险的职工三年累计6.7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3.6%;参加养老补充保险的有1.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68%;退休职工参加住院保险的有28.58万人,占总数的97%。(俞进艺)
  
  [宝钢国际公司工会建立职工生活多级保障机制] 2001年,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工会突出维护职能,在行政支持下,建立了职工生活多级保障机制,起到了稳定职工队伍,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1)实施困难补助。根据职工困难情况,工会启动困难职工补助方案,解决了400余位职工困难。(2)投保商业保险。该公司采取由行政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为职工投保美国友邦公司意外伤害险,118位职工获得了60余万元的赔付保险费。(3)建立职工医疗救助基金。该公司用职工工资总额的2%建立了职工医疗救助基金,对4位门急诊医疗费用年累计数额较大的职工进行救助,金额为1.13万元。(4)建立职工保障帮困基金。工会对一些患大病、重病或家庭遭遇意外而个人收入相对较少的职工启动由行政和工会联合出资建立的职工保障帮困基金,一年来为12人支付帮困款4.6万元。(左忠华)
  
  [一钢公司的"五线”网保障机制]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工会依靠党政支持,发挥工会优势,构建起职工“五线一网”多层次医疗互助保障体系:(1)组织30259名职工(含退休)参加市总住院医疗补充保障计划。(2)组织19149名在职职工参加“一钢公司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补充保障计划”,公司工会补贴6元/人,职工自负24元,使职工在起付线外再减少10%负担。(3)全公司18个工会建立起多形式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基金。(4)公司《集体合同》确定,公司出资120万元为20 008名职工投保市总“特种重病团体互助医疗保障计划”,并建立职工医疗备用金,补充职工个人医疗账户金额。一年来,已有630人次的职工获得住院医疗补充保障,金额为55万元;11名患重病职工获得特种重病互助医疗保障,金额为11万元。(李兴亚)
  
  [上海石化公司工会做好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公司工会大力协助、配合公司行政做好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减轻职工在医保改革后的医疗费负担;在职工中大力开展互助互济补充医疗保障的宣传,组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积极参加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的《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和《退休职工大病、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共有33492名在职职工、6761名退休职工参加了该保障计划,分别占总数的85%和96.9%。同时,还认真做好后期服务工作,编制了《上海石化职工申请保障金须知》小册子,下发给每位职工。2001年,共有399名职工获得该保障计划的住院医疗费补助金241 552元。年内,有181名职工得到了补助,发放帮困互助金64.32万元,同时,还积极为各类病亡职工、下岗职工办理各类保险补偿85910元。(朱华)
  
  [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建立职工帮困救助五道保障线] (1)建立并实施公司《职工帮困基金实施办法》;(2)做好参加市总职工特种重病团体互助保障工作;(3)出台公司《职工医疗互助基金实施意见》;(4)建立部门(车间)帮困救助基金会;(5)组织职工参加市总住院补充医疗保障。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建立五道保障线与公司行政进行了集体协商,并写进了“2001年公司集体合同”。(费大伟)
  
  [邮政工会构筑多层次职工互助保障体系]上海邮政工会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作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1)倡导职工发扬互助互济精神,定期在职工中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2001年,全局43个基层单位共有20 733名职工参加募捐,捐款额达565 922元,增强了各级帮困基金会的帮困能力;(2)开展职工生产和生活的专题调研活动。局工会对11个支局(生产科)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了实际困难;(3)建立健全各级帮困组织,对全局困难职212'隋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3名特困职工的档案,并有重点地对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帮困。2001年,全局共慰问困难职工近3 736人次,二级帮困金额近109万。其中,局帮困基金会对91名特困职工和1个困难企业进行了帮困;(4)发挥局职工重病医疗互助保障会的作用,全年已为18名患重病职工和9名死亡职工各提供了1万元的保障金,缓解了患病职工和死亡职工家属的困难,正确履行了工会是困难职工,,第一责任人”的职责;(5)围绕生产、生活、医疗、帮困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研讨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措施。(陈干涛)
  
  [建工工会以“四助”推进职工生活保障工作] 2001年,集团工会通过完善助困、助学、助医、助业“四助”措施,切实履行帮困“第一责任人”职责。助困:加强动态管理,明确救助标准,重点关爱困难老劳模、家庭低收入等6种对象。全年慰问困难职工8 750人(次),发放帮困款210万元。助学:通过测算列出820名困难职工子女作为助学对象,定期送上助学金,并当面勉励他们学习进步。助医:积极宣传、推进市总工会三项医疗互助保障计划。截至年底,全集团已有58 851名在职和退休职工投保,覆盖面达98%;已有1 573名患病职工得到理赔,给付总金额达74.4万元。助业:请再就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转变职工择业观;对迫切要求上岗的困难职工,继续作出“不挑不拣一周安排工作”的承诺;从行业特点出发,组织下岗职工参加监理、保安、物业等转岗培训。(缪云明)
  
  [燃气市北销售公司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1)建立公司职工医疗帮困基金会。通过上下努力共筹资金120万元,并制订医疗帮困基金会章程,除了对患重病、特困职工进行帮困外,还在章程中专列一条,即:治疗开始日起至医疗结束,门诊以一年为一个医疗期,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地方附加医疗保险金结算支付医疗费用后,本会对共负段的个人自负部分的医疗费用,剔除单位购买的保险理赔后,按50%给付标准支付医疗帮困救助金,最高给付额为1万元,这样既对住院急诊病人给予了补充,同时对日常门诊费用高的职工适当的补偿。(2)为1 904名在职职工、379名退休职工购买一份市总工会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险种。(3)继续办好原有保健站,以药品的成本价给职工配药,减少了职工去医院就诊挂号等费用,同时备用一些常用和急用药,对一些特殊困难职工适当减免费用。(4)对患重病(癌症、肾病)和特殊困难职工,公司领导成员结对帮困和家访慰问,并进行签约承诺,一年内帮困慰问金不低于1 500元,家访慰问不少于三次。(5)公司每季度安排一次党政接待日,对职工遇到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宣传和解释,对特殊困难职工给予及时的救助。(周浩)
  
  [建材工会多渠道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工作]年初,总公司工会筹措了75万余元建立了建材职工医疗救助基金。其救助对象为患大病、重病,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并得到医疗互助保障后个人负担医疗费仍有困难的职工。同时,集团总公司工会还做好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医疗保障计划、在职职工住院保障计划,以及退休职工住院医疗保障计划等三项医疗保障计划的参保工作,其中退休职工住院保障计划的投保率近100%。对身患重病的特困职工,总公司工会通过两级工会,实施帮困送温暖,2001年发放帮困金63万元,共计4 000多人(次),使市政府和集团总公司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后,困难职工的利益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沈培荣)
  
  [住总物资工会为职工穿上保险衣]总公司工会积极宣传、组织各基层单位参加市总工会推出的各项医疗保险。经过各基层工会努力,参加住院补充保障计划的有17个单位653人,金额达2.3万元;参加还本型补充保险的有7个单位138人,金额达1.6万元;参加特种重病团体互助保障计划的有2个单位29人,金额达2千元。为进一步做好职工的互助保障,总公司工会还出资7.1万元为困难企业职工购住院保障计划299人、还本型保障计划515人、特殊重病团体互助保障计划55人。(杨戈)
  
  [梅山公司工会为职工设置医疗补充保障网] (1)成立公司补充保险互助会,对中低收入职工年内医药费累计门诊2 000元、住院1 400元范围内,分别给予800元以上部分的50%的保险金。(2)成立医疗救助基金会,对重病困难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年内医药费实际支出在3000元以上部分,给予30%-60%的补助,全年共救助118人次,发放救济金5.6万元。(3)组织全体在职、内退职工2.3万人参加了市总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年内已有198名职工获取了理赔金。(4)继续组织职工参加市总的大病保险,为5 228名职工办理了特种重病保险的续保工作,有13名大病职工获取理赔金9.9万元。(5)为重病或住院治疗、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的职工办理并提供医疗借款,全年向职工219人次借款182.5l万元。(邵铭惠)
  
  [商业工会积极推进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商业工会配合医保改革,开展了对医改方案及职工反响较大问题的调研和对三类大病医保人员情况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发放医保帮困卡;对协保、内退、下岗待业人数逐级统计,认真做好特殊职工“两类保障”投保的统计、上报和审核工作,共帮助28 731人(次)参加,金额达51万元。目前,职工住院保险已达投保计划的99%,特种重病保险达79%。该会还帮助基层搞好“互助保障金”的给付工作。(姜志伟)
 
   
[关闭窗口]
 
上海市总工会 2006年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4648
copyright 2002 Shzgh. 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总工会与东方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上海市总工会所有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