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上海职工队伍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上海职工队伍状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上海工人阶级正在成为一支与时俱进、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生力军,成为党的事业发展坚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上海职工队伍状况的主要变化和基本特点 变化之一:职工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职工不断向多种所有制企业流动的分布格局。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职工从国有和集体企业逐步向多元投资主体和非公企业流动,出现了流动量大、流向宽泛、流动速度快的变化特点,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数从1996年底的389.43万下降到2001年底的254.80万。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职工队伍向第三产业快速流动,三产从业人员,从1996年底的301.55万上升到2001年底的355.17万。 伴随着高科技、支柱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职工逐步向高科技、支柱和新兴产业流动,同时也吸引着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年轻化的人才向其集聚,上海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的职工已达78.38万人。 变化之二:职工劳动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形成了依靠竞争实力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择业观。近五年来职工的就业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赖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型转变,并逐步确立起依靠竞争实力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择业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997年职工对有关劳动积极性的调查中自我评价,认为“充分发挥”和“基本发挥”的占67.8%,而2002年调查中两项相加达到了79.7%。 变化之三:企业劳动关系日益变化,形成了以市场化、契约化和法制化为特征的新型劳动关系。1997年调查时合同制工人占职工总数的80.4%,2002年调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的比例已达到98%。 劳动关系法制化进程带来了职工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1997年职工队伍调查显示,职工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有72.7%是采取调解方式解决,极少通过仲裁或诉讼的途径解决,2002年调查表明,劳动争议发生时职工首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比例最高,达到37.6%。 变化之四: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对多种所有制企业民主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氛围。上海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已基本建立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代会建制率为91.53%,厂务公开的实施率为88.89%;国有独资和控股的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的建制率为58%,职工监事的建制率为68%。目前,上海已有89%的以非公企业为主体的新建企业组建了工会,其中有3
000多家建立了职代会制度。这次调查中有58.9%的职工认为非公企业应该实行民主管理,59.7%的职工认为非公企业可以实行职代会制度。 变化之五:职工文化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注重自身核心技能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良好态势。一是上海职工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呈现出低学历职工逐年递减,高学历职工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调查表明,1997年职工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22.4%,2002年增加到34.2%。二是上海职工技能水平有所提高,1997年职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相加占19.5%,2002年调查时已达到50.4%。三是职工复合技能与核心技能有所提高,调查表明,16.0%的职工有2个以上工种或技术等级,31.5%的职工会简单操作电脑。 变化之六:职工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形成了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近五年来,上海职工工资水平继续上升,199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
663元,2001年达到17
764元,五年增加1.67倍。调查表明,职工收入来源多元化特征渐趋明显,一部分职工在企业改革转制中已成为企业的持股者,实现了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股息分红成为其一大收入来源;一部分职工通过投资房产、股市、债券、基金、收藏、彩票等增加了工资外的收入。 变化之七: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形成了从温饱型向精神文化需求型转变的发展趋势。一是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01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了3.2平方米。职工问卷调查表明,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的职工已有22%。二是职工日常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8
159元上升到2001年的12
883元。五年增长1.58倍。三是职工医疗、养老等保险水平有所提高,截至2001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达到443.67万人,离退休人员达到239.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达665.64万人,参保率近100%。四是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旅游、文化娱乐、健身保健、书报杂志等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增加。 变化之八:职工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形成了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生观。一是人生态度趋向积极务实。在问及职工人生态度时,选择“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社会”和“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两项相加,达到70.3%。二是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充分肯定。在问及对上海发展现状的评价时,“很满意”的有23.0%,“比较满意”的有51.3%,“基本满意”的有20.4%,三者相加达94.7%。三是对社会和生活前景的预期抱有信心。调查表明,有64.2%的职工自信未来五年家庭生活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有57.1%的职工对个人前途的预期充满自信。 二、上海职工队伍发展趋势及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职工流动加快,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未来3—5年内各类学校毕业生和部分职工将继续向高科技、新兴和支柱产业流动;向台港澳和外商投资企业流动;向高科技民营企业和规模型私营企业流动;向中介等新社会组织流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职工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快速。 与此同时,劳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城乡劳动人口流动规模猛增,就业岗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上海城镇失业人数1996年为14.54万人,失业率为2.7%;2001年底达25.7万人,失业率为4.3%。抽样调查显示,失业人员中76.4%来自国有、集体企业,53.7%的失业原因是企业破产或改制。截至2001年底,上海共有各类离岗人员约85万、协保人员50.6万。 热点之二:利益群体继续分化,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抽样问卷调查表明,不同所有制、行业、产业、职业以及不同劳动形态的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其中经营者、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有40%以上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有40%以上的生产工人月收入在800元以下。企事业经理收入的高位数与职工收入的低位数之比约差30多倍。 热点之三:困难职工总量减少,困难程度有所加深。职工生活困难与就业矛盾紧密相连,部分职工因缺乏劳动技能和岗位竞争能力将长期失去就业机会,部分职工因疾病或家庭特殊困难致贫,还有部分职工特别是青年因择业观念阻碍,暂时遇到生活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力度加大,困难群体总量将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离岗或失业的职工,困难程度加深,困难时间延长,应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目前,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有37.7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9.11万人,协保人员10.97万人,失业、无业人员13.95万人。据对被抽样的6
885名失业人员调查统计,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80元以下的占21.40%,281元—350元的占23.15%。 热点之四:劳动争议骤增,维权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存在逐年增多的状况,1996年到2001年劳动争议案件集体上访平均增幅达41.6%。一些国企在改制中,分流人员和经济补偿政策多变引发了群体性矛盾,争议案约占总量的26%;部分私营业主利用劳动者珍惜就业岗位的心理,随意侵害员工权益的情况突出,争议案约占16%;外商投资企业因劳动法律、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差异易引发劳动纠纷,争议案约占30%。此外,在190多万商业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中,相当规模的劳动服务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劳动关系不规范和不稳定极易引发矛盾;在284万外来民工中,由于他们的户籍身份受限,在劳动关系和经济收入方面的侵权现象屡有发生;在60多万外商投资企业职工中,反映最强烈的是需要维护他们的人格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 热点之五:非公企业迅猛发展,职工参与企业和社会事务管理难度增大。当前,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问题,一是职工对非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持肯定态度并寄予厚望,但理论依据、法律规定、实践基础以及对职工民主权利界定相对滞后。问卷调查,认为非公企业应该实行民主管理的占58.9%、不应该的占4.6%、不清楚的占36.5%。二是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机制逐步健全,但与职工群众的期望仍有距离。三是职工对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的评价仍处在较低状态。在问及“您认为目前职工在单位中的地位”时,回答“地位充分”的占14.5%,回答“部分享有”的占22.7%,回答“理论是主人、实际是劳工”的占45.3%。 热点之六:劳动者竞争能力增强,但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目前,上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偏低。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9万,高级职称的人员共6.4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9.1%,占人才总量的5.4%。上海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率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工程、教学、经济等专业人才约占总量的90%,而涉外法律、公证、翻译、科研开发人才约占3%。三是现代国际化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如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保险人才;注册会计、审计、设计师;房产、文化、体育的经纪人等中介人才。 上海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目前技术工人136.58万,占职工总数的26.7%,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9.6%,与发达国家比尚有较大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1%,技师占1.1%,高级工占5.9%。三是平均年龄偏高,22岁以下技术工人约占3%,23—35岁约占40%,36—45岁约占45%,46岁以上约占12%。四是技术门类不齐,如数控机床等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精密设备的操作人才十分缺乏。五是综合技能素质较低,掌握复合技能与核心技能的人才总量偏低。 热点之七:职工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改善生活预期尚存疑虑。职工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方式更趋科学文明。但职工对职业不稳定、竞争激烈难适应、收入不高且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子女教育负担较重等存在担心疑虑心理,并成为日常消费的障碍。问卷调查表明,职工对改善生活的途径,认为要提高工资的占47.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占15.0%,家庭成员就业的占13.9%。职工近期大宗消费打算排在第一的是子女教育,占33.1%;第二是购房,占19.8%;第三是旅游,占6.3%。 热点之八:职工价值观念变数增大,思想道德教育任务紧迫。今后一段时期,上海职工政治态度将更趋理性,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对改革发展和生活改善高度认同,道德和诚信意识不断增强,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将向现代科学和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各种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和摩擦加剧,突出反映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外来文化、习俗、理念、价值观等;社会变革中消极现象的影响,如腐败问题、失业现象、贫富差距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如诚信问题、私有化倾向、拜金主义等;社会丑陋现象的影响,如黄赌毒、封建迷信、邪教等,它们互相交织对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三、加强上海职工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工作对策 思路之一:尊重劳动,凝聚力量,团结和调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一是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二是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三是必须团结和凝聚一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力量。 思路之二: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加速工人阶级知识化、智能化进程。一是要增强党群组织在知识分子和经营管理人员等强势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推进这一群体总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二是要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核心技能和经济收入,扩大高科技、支柱、新兴产业职工队伍总量。三是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工作,不断缩小困难群体的数量,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状态。四是要为外来劳动者群体创造更公平的法律政策环境。 思路之三:协调利益,维护权益,形成效率和公平兼容的利益格局。一是要把建立和完善职工利益群体协调体系作为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主要目标。二是要加强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五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思路之四:拓展领域,优化组建,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凝聚力和覆盖面。一是要把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民办社会中介组织中的职工、商业服务业的体制外职工、外来民工等最大限度地组建到工会中来。二是要善于在经济结构和职工分布结构调整、变化中拓展工作阵地,组织职工群众创新运转方式。三是要探索建立工会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通道。 思路之五: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推进维权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进程。一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维权工作机制。二是要推进维权工作程序化进程,建立规范、严格和长效的维权工作操作程序。三要推进维权工作的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四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评价体系。 思路之六: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一是要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提高职代会和厂务公开的质量和有效性。二是要推进职工参与立法执法的进程,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中的参与作用。三是要加快劳动立法和法规政策制定的步伐,特别要加速制定与主要劳动法律相关的操作层面的法律。四是要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检查力度,深化群众评议,严格处罚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违法责任。 思路之七:面向世界,战略思维,把维权工作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去把握。一是要了解掌握与劳动法律制度相关的WTO基本法律规则。二是要掌握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的有关内容和条款。三是要熟悉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四是要推进执行我国劳动法律政策与参考国际劳工标准的协调。 思路之八:转变作风,改进方式,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一是要推进群众工作组织体制的创新。二是要推进群众工作机制的创新。三是要推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徐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