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03年是劳动报社取得稳健发展的一年。(1)开展“努力体现三贴近,着力提高影响力”的学习教育活动,圆满完成上海工会十一大和中国工会十四大会议精神报道任务。2003年,《劳动报》共刊发工会报道1182篇,市总工会的报道393篇,及时地报道工会工作的新经验,探讨工会工作的新课题。在上海工会十一大和中国工会十四大期间,《劳动报》发表社论,开辟专版,工会专项工作的报道有新的突破,从职业精神到女职工创业,从素质工程到模范职工之家,近20个专版精心编辑,令人耳目一新。(2)推进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劳动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事件和重要报道任务。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延续一个多月,《劳动报》每天以消息、图片和专家述评等多种形式报道最新战况,特别是战争爆发当天,报社仅用1个小时就编辑完成对开2版的号外,“非典”期间,报社记者深入医院采访,美摄部以及李蓓、周振东被评为上海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和优秀记者,《筑起新的长城》等2篇报道被评为优秀作品。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劳动报》在第一时间以2个通版作了详细报道。(3)开通两条新闻热线,推出劳权、财智等实用性专(周)刊,并自筹资金每周再扩8个版面。《劳动报》还推出了城事、经济、劳权、职场、健商等专刊,关注读者的就职、健康、劳动关系和城市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信息和实用知识。此外,新办的《论BAR》针砭时弊,《闲话运动》谈笑风生,为职工家庭理财作咨询服务的《财智周刊》独辟蹊径,都体现了相当的创意。《财智周刊》还受到远东出版社的关注,汇编出版了《理财,可以很简单》一书。《品位周刊》部和美编人员在年初创造性地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支持广告中心编发了一个月的富于现代销售意识的《时尚上海》。胡绳梁的《嵊泗的礁》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银奖,任春的《首次启动修正案程序》获上海新闻奖二等奖。2003年,报社在去年已扩8版的基础上,再次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每周又扩大了8个版面。(4)报社经济发展平稳,实现收支平衡,良性运作。2003年,报社总收入7203万元,比2002年增长6%。其中广告收入2656万元,发行收入2300万元,继续保持《劳动报》发行量稳定在20万份左右。印务中心抓住市场的机遇,实现外接报收入984万元。组版中心收入123万元,同比增长21%。报社总支出7199万元,其中上缴市总工会668万元,比2002年增加136万元;报纸比2002年每周增加8版,增加成本200多万元;纸张支出1310万元,控制得比较好。此外《上海工运》杂志盈利59万元。报社的净资产攀升到1.1685亿元。(5)印务中心工程全面启动,操作规范,开局良好。3月25日,市总工会批复同意报社添置高速轮转彩色印报机组。为此,报社就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坚持采用科学先进的招投标方法,严格依法操作,降低报社成本。(6)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努力为职工办一些实事;制订和修订46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报社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在历年来制订各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报社重新修订和完善了41个管理制度,新订了《关于实行法律顾问制度的暂行规定》、《关于高等院校学生实习的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稿费开具发放的试行办法》和《关于发行费的管理规定》,报社实现了ADSL宽带网的传版,进一步缩短了传版时间,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电子版和数据库的每日发布与储存运作正常。报社的106名采编人员参加了新闻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