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芬撰写的《关于构筑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思考和建议》一文认为,作为老的工业区和人口导入区,近年来普陀区就业压力很大。一是失业人数不断上升。2003年5月全区登记失业人数达18万余人,还不包括大约38万未登记的隐性就业人群,他们的就业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全区15万协保人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实现就业比较困难,此外,残疾人和“二劳”人员也是就业的最大难点;二是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凸现。全区每年三校毕业生5000人左右,部分不能继续深造流向社会,使青年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逐步凸现。本次调查中,30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占了18%。三是离土农民就业困难。仅长征、桃浦两镇有近16万农民离开土地,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5000人,这部分人员有的年龄偏大,有的技能较差,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四是转制分流人员增多。由于将加大区内中小企业的转制改制,由此带来新一轮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仅长征、桃浦两镇统计,企业转改制将涉及职工9672人。文章认为,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建立形成以“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其他社会阶层”为主体构成的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框架、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要求的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和以“目标考核、监督调控、舆论引导”为手段的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1)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关系;(2)加大用工监督执法力度与保护投资环境的关系;(3)推进改革和控制岗位流失的关系;(4)促进就业和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