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峰
2003年上海工会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上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突出维护职能,在构筑特大型城市工会补充保障新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天我们召开上海工会保障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回顾总结2003年上海工会保障工作,全面部署2004年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和上海工会保障工作。尤其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从工会履行基本职责出发,认真分析和把握工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存在的新矛盾,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手段、扎实的工作、全局的观念,推动工会保障迈上新台阶。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工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策动,以及对新时期工会保障工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方针无一不对工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舞台,创造了新的条件,也使我们的工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曾庆红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四大上要求,工会组织要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当前要重点维护职工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重点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为困难职工和劳动模范排忧解难工作。这些新要求的提出,既是工会组织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更是工会组织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因此,各级工会要坚决配合政府落实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要按照工会十四大和上海工会十一大提出的具体要求,切实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在改革、发展、参与、帮扶的过程中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二、认真总结经验,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扎扎实实、全力以赴做好2004年的工会保障工作
(一)2003年工会保障工作总结
回顾总结2003年上海工会保障工作,工会保障工作的最主要经验就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促进就业和推进再就业工作方面,上海各级工会继续完善三个机制,构筑五大体系,并落实“六个一批”的工作目标,坚持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扩大就业,实现了工作向适应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转变;坚持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了工作向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坚持发扬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精神,实现了工作向配合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参与就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转变;坚持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工作从生活帮困向就业帮困的转变。
——在继续做好帮困送温暖工作方面,各级工会积极推进送温暖工程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建设,结合帮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基础管理的方法创新;通过完善慰问对象筛选机制,实现了机制引导的方法创新;采用感人泪下的文艺形式,实现了总结宣传的方法创新;针对不同的帮困对象群体,实现了互助救济的方法创新;通过启动“一站式”工会保障载体探索,实现了运作模式方法的创新。
——在开拓工会互助补充保险工作方面,工会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显现。上海工会为配合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职工住院、大病重病、退休职工住院和女职工特种重病等医疗互助补充保障计划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面向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公惠医院的实物帮困功能;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地区和基层企业多层次的职工医疗互助组织,有效地缓解了部分职工就医难的矛盾。
(二)当前上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形势
1.就业形势方面:就业压力依然严峻
随着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启动,上海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不可避免的更深层次的劳动力结构调整,就业压力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促进劳动力就业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人员调整与推进新一轮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离土农民与纳入市场化安置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整体素质与满足新岗位要求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外来劳动力与现行劳动力就业条件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总的来看,就业既有总量上的矛盾,也有结构性的反差,还有体制中的缺陷。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必须清除体制性障碍
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目共睹,与之相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注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从“突破政策性障碍”转变为着力“清除体制性障碍”。当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陷于被动配套的状态,缺乏针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基础分析和社会保障整体建设的长远考虑,并主要表现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原有制度、未来制度衔接中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制度治理结构中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思想和方式的冲突;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等方面。
(三)2004年的工会保障工作
2004年上海工会保障工作要紧紧围绕上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突出维护职能,不断探索、完善以关心困难职工群体和弘扬职工互助互济精神为特点的,旨在形成与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配套的工会补充保障机制。主要做好几项工作:
——加大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研究力度,努力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各级工会要加强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研究,提高在源头参与中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和水平,依法保障转制改制企业下岗分流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经济、劳动利益,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职工在分配、养老、失业和医疗上遇到的问题,促进营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
——健全工会再就业援助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会促进再就业的组织优势。各级工会要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和转岗培训,利用工会的教育培训基地和资源,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工会职业介绍和劳务输出,参与开发多种形式的就业岗位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扶植生产自救、非正规就业和劳务派遣等劳动组织。积极促进政府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措施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中落实到位。
——继续深化帮困送温暖工作,努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各级工会要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要求,抓好工会帮困工作与地区和行业的联动,建立全市性的帮困工作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生产生活情况,要分层次解决特殊困难职工家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公惠医院医疗实物帮困的功能,进一步做好低收入职工助医、助学和助困等工作。
——健全职工互助互济补充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级工会要继续办好职工大病重病、职工住院、退休职工住院、女职工特种重病等保障计划,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工会互助保障事业,有效地缓解职工就医负担和生活压力。
三、要以改革精神加强工会保障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工会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工会保障干部队伍。要不断健全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工会保障干部教育培训目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各级工会保障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调研活动,及时提出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意见和建议,既做实干家,更做活动家,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要强化创新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强化群众意识,牢记“两个务必”,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真正成为职工贴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