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总授予上海工会系统15家单位“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示范点)”称号】5月20日,全总在京召开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授予上海工会系统15家单位“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示范点)”称号。其中,上海市纺织工会以“1+1群再就业模式”、普陀区总工会以“三绿工程建设”、杨浦区总工会以“一条龙帮扶服务行动”分别获得“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称号;市总培训中心、黄工职业培训中心、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等三家单位获得“全国工会职业培训示范点单位”称号;市机电工会、轻工工会和闸北区总工会等三家职业介绍所获得“全国工会职业介绍示范点”称号;上海兰浪劳动保护用品有限公司、上海常帮雷鑫清洁服务社等两家单位获得“全国工会再就业基地示范点”称号;宝钢集团公司以“再就业带头人创业基金会”、长宁区总工会以“小额借款计划”获得“全国工会小额借款项目示范点”称号;上海大谷食品有限公司、安帮耀清洗服务社等两家单位获得“全国工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集体创业示范点”称号。(陈晖) 【长宁区设立再就业创业基金】长宁区总工会再就业创业基金初始资金由长宁区总工会、上海荣欣家庭装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4年,长宁区总工会又追加投入50万元,包括街道、企业集团在内的6个资助单位出资额为10—20万元人民币不等,出资时间为三年,到期归还本金。作为长宁区总工会“再就业工程”的一部分,基金着重对下岗职工或由下岗职工组建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小企业的生产自救、再就业项目进行扶持。基金使用的基本形式及项目主要包括:(1)“创业”贷款贴息:主要是对已取得银行贷款的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每个项目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的贷款、一年以内的利息贴息。(2)“创业”借款:基金提供无息借款,每一创业项目借款金额,一般在1-2万元人民币以内,最高不超过5万元,借款期限不超过两年并由工会担保。(3)一次性资助:主要是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创业者、创业项目较有发展前景,且能吸纳较多下岗职工(10人以上)的,给予0.5~1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资助。为了加强基金的管理,基金设立创业基金理事会,理事由出资方7人组成,理事长由区总工会分管副主席担任;理事会负责制定、修改创业基金章程,审批基金使用项目。长宁区总工会社会保障部为基金日常工作机构,并按基金的章程、程序开展日常工作。基金成立以来已经有近百名长宁区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帮助。(赵永康) 【北新泾街道工会建立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北新泾街道工会针对街道弱势群体的现状,积极落实由街道党工委领导、办事处负责建立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的各项措施,积极参与和努力促进“政府出资提供岗位,劳动服务部门具体实施,工会协助开展工作,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形成。北新泾街道工会一方面拓展思路开辟岗位,先后通过社会关系互助就业、利用社会信息帮助推荐就业、鼓励自找门路积极就业、引进企业安排就业、开展清岗腾岗帮助就业等形式,共开发、介绍、职业指导上岗的人数达500多人。另一方面,为“4050”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保障,帮助群众实现就业解困。工会根据他们年龄大、文化低、无技能专长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就业援助措施:由街道出资给予托底保障,由街道工会开展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劳动服务部门发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其中,社区新建立的卫生保洁服务队,有85%的就业人员来自4050中享受低保的家庭。(朱明英) 【闸北工会启动“百企千岗进社区”行动计划】4月10日,为探索新形势下工会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帮助沉淀在社区的就业困难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闸北区总工会,利用全市工会系统23家职介机构和5个劳务公司的网络优势,在北站社区启动了全市首个“百企千岗进社区——2004闸北工会再就业援助日活动”援助专场,共组织108家用工单位,推出1500个低端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1196名。作为“百企千岗进社区”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4月27日,闸北区总工会还建立了全市工会首个集培训、职介、劳务为一体的上海市总工会培训中心闸北分中心,年底又组建了上海和谐劳务有限公司。先后会同彭浦新村、宝山街道、市总好事服务中心等深入有关社区举办再就业援助日活动3次,组织用工单位76家,共达成就业意向850名;同时,还组织各类培训13期,有660人参加,其中有180余名重新上岗。通过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闸北区总工会全年共帮助117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实现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徐梅生)
杨浦区总工会注重创业带头人的培育和发展工作(施雪娣)
【杨浦区总工会走市场化发展的职介培训道路】杨浦区总工会筹备组建了“杨工劳动服务公司”,有效地促进了职业介绍业务的发展。依托区劳动局联合举办了“春季劳务招聘和项目推荐洽谈展示会”,积极支持社区分别举行6场小型劳务招聘会。区、社区两级工会共为1678名下岗失业人员推介了岗位,比去年增长了52%。与此同时,杨浦区总工会还在坚持以“4050”下岗人员为培训主体的基础上,探索向“2030”失业人员、外来媳妇拓展。按照社会需求开展职业培训,使培训就业率达到60%以上。区总工会举办6期择业观教育、择业素质培训班,参加人数1053名,开办8期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班,共组织了11个社区(镇)的1280余名下岗、失业女职工参加,为284名下岗女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为186名下岗失业人员和98名外来媳妇提供了各类技能培训,使52%以上的外来媳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江欲红) 【黄浦区总工会依托社区举办新春就业援助招聘咨询专场】为了办好就业援助招聘咨询专场办这一实事工程,3月1日黄浦区总工会与半淞园街道联合举办了新春就业援助招聘咨询专场。50家用工单位设摊,提供1000个职业岗位。还设立了劳动法规政策咨询及创业者手艺和绝活技能风采展示台,为困难求职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还特别开设了外来媳妇技能培训班与提供外来媳妇就业岗位窗口,加之专场坚持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择业指导服务,有580人达成了用工与录用意向。(吕诚陆) 【南汇区总工会树立女职工创业典型】2004年,南汇区总工会先后表彰了南汇心悦家政服务社王亚青、上海雪狐制衣有限公司赵琳、康桥家政服务社秦秀芳等10名自主创业女性,授予这10家单位为“南汇女职工创业示范点”,并通过编制宣传画册,广泛进行宣传,区总工会还设立女职工创业援助基金,发挥女性创业指导后援团的智慧和力量,为创业女性提供各类服务。(周慧学) 【冠生园集团工会实施多层次再就业工程】冠生园集团工会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避不推,尽心尽力为职工寻找新的岗位。2004年共实现9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在实际工作中,集团工会一方面积极走向市场,寻找岗位,主动参加市总工会、轻工工会和有关部门职介中心的信息网络组织,保持联系,收集各类就业信息1268条,有针对性地推荐了179人次到需要用工的单位。另一方面,通过集团内部企业互通有无,搞好职业中介,了解精简人员和用工单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调配。已有40余名职工通过这种形式重新上岗。此外,集团工会还利用“冠生园”著名品牌,扶持下岗人员自主创业。一些确有特长和高素质的职工坚持自主创业,发挥“1+1群”的创业倍增效应,先后通过自主创业,组建了7家民营公司,吸纳下岗职工200多名。(王杏芝) 【纺织再就业明星承诺帮助姐妹重新上岗】国庆节前夕,纺织工会召开了“同是纺织人,相携创新业”的主题座谈会,进一步发动业内外纺织再就业明星帮助职工再就业。现任上海航空公司乘务长的吴尔愉、上海兴华宾馆总经理蒋莎、上海台乡园酒家经理许跃萍以及上海织带厂厂长戴行军、上海绿藤实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陈萍等业外的纺织再就业明星、业内的“1+1群”再就业带头人20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者达成三项承诺:(1)尽心尽力,为纺织姐妹就业做一件实事。利用自己的优势直接吸纳纺织下岗职工就业,或者提供就业的有效信息以及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2)做大做强,为下岗职工创造一个岗位。一定要自立自强,稳步发展,两年内至少再多创造一个岗位,再多安置一位纺织职工,再多让一个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3)相扶相携,为创业者提供一份支持。大家要联合起来把个体的优势变为整体优势,把一个人的力量集结成团队的力量,把每个人的智慧、信息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到最佳,形成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王慎微)
虹口区总工会举办大型创业与就业推介活动(吴良荣)
【纺织工会职介所主动为转制企业提供3000条就业信息】为了使信息资源在配合转制企业安置职工时发挥作用,纺织工会沪东、沪西职业介绍所主动与转制企业联系,了解企业需求,帮助出谋划策。2004年有一批职工需要分流安置但缺少渠道,职介所的同志四处联系,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数百个工作岗位。特别是针对新一棉职工对离开企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重新就业的定位不准,造成就业重重困难的情况,职介工作小组的同志又到现场面对面地帮助职工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并传授应聘面试的技巧,使面试的201个职工中,72名职工成功找到新的岗位,为新一棉平稳过渡,人员分流提供了大力支持。(王慎微) 【纺织工会再就业工作获国务院、全国总工会表彰】2004年,上海市纺织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称号;纺织工会扶持的“1+1群”带头人企业——兰浪劳防用品厂被授予“全国工会再就业示范点”称号。同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表彰会上,王水官主席获得“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者”荣誉。纺织工会10年来累计为下岗职工介绍就业达12余万人次,其中实现再就业6万人次。10年中,纺织工会先后投资30万元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出资110万元开设家政服务、美容美发、计算机、财务上岗等27个培训项目,免费对1.2万余名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其中65%左右的职工获得一张以上合格证书。纺织工会还首创了“1+1群”再就业模式,扶持80位创业带头人,安置3000多名职工。(王慎微) 【宝钢集团公司工会职介所开业初见成效】2004年初,宝钢集团公司工会成立职介所,体制上纳入市总的职介体系,并成为市总职介所的分所。职介所开办以来着力组建基层的职介员网络,聘请一批专兼职职介员,使整个职介工作在集团内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并主动向其他行业工会优秀职介所学习取经,走访用工单位,努力建立长期业务关系。根据职工的需求,职介所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除了为职工本人职介,还为职工家属和职工子女职介,同时面向社会服务。2004年推荐面试800多人次,求职登记500多人次,职介成功251人。组织举办职工“外来妹”家属技能培训班,有100多人参加,培训后上岗40多人。(蒋晓农) 【国际港务集团工会建立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基金】2004年港务集团工会筹措100万资金,建立了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基金。基金明确:凡需转岗的职工,经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批准,并征得集团公司职介所认可,培训后实现了再就业的,所需培训费的个人自理部分,由培训基金给予资助。该培训基金推出初期,已有部分转岗职工获得培训资助,并走上了再就业的岗位。(夏健根) 【三航兴安基公司工会为待岗职工构建“三送”平台】2004年,三航兴安基公司工会在推进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针对企业富余人员多的突出矛盾,通过构建“三送”平台,即:送上岗机会,送岗位技能,送培训机会,确保了职工队伍稳定,减轻了企业的改革压力。其主要做法为:一是注意掌握困难职工情况的全面性。工会对100多个待岗职工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分析,包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岗位技能、学历状况、目前处境等,并汇编成册。二是突出解决待岗职工具体困难的针对性。对年龄偏大,技能较差,家庭困难且强烈要求上岗的职工,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待岗职工适应形势,转变观念,放下包袱,珍惜岗位;另一方面积极与人力资源部和各项目部联系,介绍推荐待岗职工,为他们送去上岗机会;对一些专业不对口,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失去岗位的人员,安排师傅带、帮、教,并签定协议,送去了岗位技能;对机械设备报废后下岗的生活困难的修理工,根据他们熟悉机械原理的特点,加紧安排好桩机、吊机工种的培训,为他们送去了培训机会。通过“三送”途径,工会共推荐安排待岗职工重新上岗28人,有208名职工参加了岗位技能培训,确保了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唐钧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