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开始正式招生的消息,我作为学院前期建设的参与者深深地感到高兴。
“一生之中能够有机会参与一个学院的建立是难得的幸福”,当时主持学院建设工作的一位领导同志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近年来的艺术院校办学热潮反映出,社会对视觉艺术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但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的视觉艺术教育却是缺乏的。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一个制高点——不是一般美术学院的复制,而是建立在当今社会、文化、科技基础之上的,国际化的,应合社会需求的,引领生活时尚的设计与艺术学院。
上海在经济基础、历史积累、文化准备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立这样一所学院的条件。上海市各级领导、艺术家、教育家是以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投身于学院的建立工作。学院建设初期的论证、研讨引起了世界各地艺术家、教育家的高度关注,数十名来自各国的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的校长、专家、教授来到上海参加对这个学院的论证。人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所即将成立的属于上海的视觉艺术学院,而是属于全世界的学院。学院建设之初就建立了这种参照系。
我有幸与来自国内外的许多同仁参与了学院的前期建设工作,如学科的布局、专业设置、师资方案、以及校园建筑方案招标等。为了将学院建立于世界性高起点,上级领导组织了几批专家赴英国、法国、日本、希腊、美国等世界顶级美术与设计院校考察。在与国际先进学校的交往中我们收获巨大,既是学习,但更是参照,因为国际上这些学院在今天处于高点,但视觉艺术学院则是着眼于未来的。即使是今天最好的学院也没有必要去复制。超越成为更加重要的主题。
我为自己曾经参与其中感到荣幸。这对我一生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在一块开阔的全新的土地,放眼世界展开想象,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尽情地挥洒。尽管后来由于上级的工作安排我没有继续参加学院的深化建设工作,但与这个新生的学院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关注着她的成长,为她的每一点进展而高兴。
我目前服务的上海戏剧学院与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有着很强的学科互补性。尤其是今天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已经是很模糊的概念了,在一件作品中往往集合了包括绘画、雕塑、装置、音乐、表演、电影、电视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手段和技术,呈现与过程、时间与空间并置。所以今天的所谓“美术”展览的名称已经不再适用,而代之以“双年展”等更加中性的名词。戏剧也完全不是过去通常意义的戏剧。开放式办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由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广泛而丰富的学科环境滋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因此,即使不在这个学院工作,相信也一定会与之有广泛的合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