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复旦视觉艺术学院举办了“视觉艺术教育的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各国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中国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转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后,原伦敦艺术大学校长、现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麦肯齐教授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早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艺术教育的“上海模式”
东方早报:我们都知道伦敦是现在世界上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您能描述一下该产业在伦敦的现状吗?
麦肯齐:在伦敦,有20%的劳动力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但他们为整个国家经济所作的贡献却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东方早报:创意产业中,视觉艺术起了多大的作用?
麦肯齐:比如一瓶香水,原来的配方只需1英镑或15元人民币的成本,但在市场上会卖二三十英镑或300~500元人民币。纯粹艺术的生产者创造的只是商品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新价值的很大部分就是由视觉艺术在品牌建立、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东方早报:在您看来,上海现在成立视觉艺术学院,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什么。
麦肯齐:中国的经济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但未来中国的生产不能仅仅致力于生产那15元的价值,中国需要涉足整个价值链的生产。
东方早报:您在开学典礼的发言中提到,希望建立一种艺术教育的“上海模式”,能具体谈谈吗?
麦肯齐:所谓的“上海模式”就像一种鸡尾酒,包含四种成分:1、有天赋的学生,我期待我们未来的学院可以通过对每个学生的面试来达到这一要求;2、高素质的教师———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同时是艺术实践者,其中一些可以拥有其他事业,把教师作为兼职;3、教师们充分吸收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精华与上海城市的特质;4、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潜在的创造天赋。这四种中的每一种在我们未来的学院中都必须具备,整个鸡尾酒的框架则在于校舍和硬件设施,另加上创意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这种推动一方面避免了制造业的简单重复,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的制造工业因此获得提升。
艺术学院不仅培养艺术家
东方早报:在您原来任职的伦敦艺术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我们看到非常明显的对学生市场意识与介入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方向是否也会渗透到未来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学中?
麦肯齐:确实,艺术学院不仅仅是培养擅长表达自己的艺术家,更是培养以艺术的美服务社会的工作者。伦敦艺术大学一直致力于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比如:在伦敦传达学院设置了一个与本地和地区商业赞助商开展广泛合作的机构———企业中心,2001—2002年度安排了1360个研讨会;在伦敦时装学院设置了一个与时尚和成衣业开展广泛合作的时尚企业中心,根据公司需求开展研究,支持创业企业;在伦敦圣马丁学院,设置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设计实验室、商业咨询机构———创新中心,公司客户包括:美洲豹汽车、英特尔公司、微软(英国)等。同时,学校还积极同文化和博物馆行业开展合作,包括Tate画廊、Dulwich图片画廊、维多利亚-艾尔波特博物馆等,并在一些机构有相当规模的投资。这一理念在今天的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的延续从我们这所学校的投资方组成就可以看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你可以看到,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学生将来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东方早报:泰晤士报曾经报道,在英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5%,低于所有专业平均就业率7个百分点,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12%,低于平均线9个百分点,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趋势。艺术、设计及传达领域的毕业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自由职业,学校在教学安排中是否体现了这种考虑?
麦肯齐:学校将在课堂和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与自由职业的艺术家、设计师广泛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获取有关创业的实际经验。同时,学校与业界的紧密合作,将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业界精英的经验和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