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艺术 >>正文
上海民间音乐——青浦田山歌

image

1980年代的泖甸田山歌歌手在田间演唱

image

2005年上海东视音乐频道在田野采访采访歌手

  青浦田山歌就是当地农民在田间劳动时用方言演唱的一种土调子,以其声腔高亢独特而自成一格的演唱形式世代相传。青浦地区史前悠久的稻作文化是孕育田山歌的丰厚土壤。5000多年前崧泽文化时期青浦的稻作农业渐趋发达、成熟,以大山歌闻名的赵巷即是青浦稻作文化发源地的中心。明代冯梦龙所著《山歌》收集356首,其词格曲调与近代青浦田山歌基本一致。民国版《青浦县志续志·杂记》载:唱田山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几个字。

  祖祖辈辈的青浦人白天在耘稻、耥稻时,晚上在屋前场地随口编唱(上海口头方言中称随口编唱为“唱山歌”),每逢庙会上又专请各地的歌班演唱,并代代相传,形成了田山歌流派。成为吴地(今苏南浙北)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水乡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田山歌记录了历史文化、婚姻爱情、民情风俗,反映人文语言心理、宗教等大量内容,尤其是歌词内容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丰富多彩,具有社会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方面面,是观察青浦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青浦田山歌的音乐与文学特征在太湖流域汾湖稻作文化圈中与毗邻接壤地区结构不大、音域起落不大的民歌大相径庭,独树一帜:

  1、结构篇幅独特;2、演唱方式独特;3、行腔旋法独特;4、发声方法独特。

  青浦田山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但是,目前随着青浦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偌大区域内已经难得觅见整块的稻作耕田,农民也进城变为市民,青浦田山歌的生存环境和传承人群均渐渐流逝,目前仅十数人的80以上高龄民歌手还在文化部门举办的活动中偶尔露面,田野间原生态的田山歌已不多见,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