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是,诸多大使馆、领事馆、租界、商埠、办事处、洋行等海外的机构或团体亦应时而生,自然牵涉到这些外国人和中国买办的衣着问题。于是,一些外出谋生,头脑灵活,原来做长袍、马褂、对襟衣的本帮裁缝,开始做起西服来。当时凡替外国人做西服的那些赶时髦的裁缝,大部分来自浙江奉化即称“奉帮裁缝”(其时十里洋场上海有三奉:奉帮裁缝、奉帮木匠、奉帮铜匠)。
从本帮到奉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起先只是一些零星的西服修补业务来到包袱店中,活儿细碎,收入又低。他们不满足于这种水平的业务,便有一些开拓者把来修补的各类西服小心地拆开,做成各类纸样后,再仔细缝好,修补好。几经往复,便将西服工艺的门道奥妙熟谙于心。等到完全能缝制西服之时,便租店创牌,做起西服来。并逐渐形成气候,闻名中外。
“奉帮裁缝”借着清朝末期一股西洋文化初入中华的清风,唤醒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解脱束缚的执着向往和审美追求,随着发辫剪割,服饰更换,这支新兴的服装专业队伍便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他们发迹于上海,以后国内如北京、武汉、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服装业,海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华人服装业中,均有奉帮裁缝的企业家和名师支撑其间,为中国近代、现代的服饰文化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在中国的西式服装制作业中,奉帮裁缝始终占据着统领地位;上海的奉帮裁缝在全国奉帮裁缝中又属领先者;亨生,是上海奉帮中的佼佼者之一(当时上海奉帮西服业中“亨生”“培罗蒙”“启发”“乐特尔”被称为四大名店)。现在的亨生也是正宗奉帮裁缝的传承者之一。
亨生公司是上海西服业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特色企业,经营的男式西服、中山装、大衣、礼服等各类呢绒服装,以选料讲究、做工精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而久负盛名。
“亨生”创建于1929年春,由奉帮裁缝出身的徐继生与人合伙开设。上海奉帮裁缝店的老板要请师傅、招学徒的主要人选是来自家乡的同乡、亲眷、朋友或是店里师傅的亲眷、朋友。学徒在店里学生意(手艺)的同时也接受着奉帮文化理念的熏陶,学徒“吃完三年萝卜干饭”满师后,或留在店里做师傅,或等到时机成熟后离店出去自己闯荡,开店做老板,如此周而复始。其中不乏深谙奉帮文化理念之精髓的精英人才,亨生的创始人徐继生为其中之一。
徐继生开店最初取名“恒生西服店”,凭借徐15岁开始学裁缝的高超手艺和深谙奉帮“顾客之上、精益求精、中西结合、不断创新”治店理念,很快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站稳脚跟。1933年,商店改名为“亨生西服店”(英语Handsome的译音),意为英俊潇洒。
“顾客至上”是奉帮裁缝的经营原则。亨生徐氏深谙此道,他提出“宁少勿多,宁精勿滥”、“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亨生徐氏治店准则,他常常告戒员工:“创牌子不易,毁牌子便当。”所以,他对进料、量体、裁衣、缝制等每道关口都把得非常严。用的面料,都是英国的高档呢绒。根据不同的季节国际上的流行服色,每种料只进三种颜色。用的辅料如袋布,均与面料配同一色;夹里选上乘美丽绸,袖子选上乘袖里绸;用的蜡线衬(红尚软衬)、黑炭衬、马尾衬都经过预缩定型处理,以确保西服不壳不裂不走样。
“精益求精”是奉帮裁缝的经营原则。亨生徐氏懂得要精益求精,人才是关键。徐氏尊重贤达又培养人才,且深谙服装经营诀窍,他高薪聘请名师,店里聘有多位曾在海参葳-哈尔滨工作过的奉帮老师傅(他们都是浙江奉化人,去海参葳-哈尔滨学艺,然后在上海做师傅或开店发展。当年上海奉帮裁缝中,到过海参葳-哈尔滨工作的“海参葳-哈尔滨师傅”在奉帮中的威望较高,属顶级师傅)。且徐氏肯教徒弟,故徒弟们很快学得一手好技艺,为“亨生”增添了实力。后来这些徒弟们中不少人成为西服店的老板,如“培蒙西服店”的周凤奎、“启发西服店”的忻富来、“凯乐西服店”的邵光达以及“隆茂西服店”、“雷蒙西服店”等的老板,都是徐氏的得意门生。至今,周凤奎等一些门徒仍不忘当年师傅给予的启蒙。
“顾客至上、精益求精”落实在服装上就是要使服装得体、顾客满意。亨生徐氏认为量体裁衣准确并弥补人体缺陷,才是一个真正的裁缝,也是招揽顾客的奥秘。制作西式服装要把好以下四道关,也是亨生独到的经营特色:第一,务必量准裁好,度身定制、量体裁衣包括试样修正时,除用数字、文字符号表达清楚外,还要凭借经验和观察力,发现顾客身上的缺陷,在顾客的不知不觉中采用遮盖法在裁剪和“推门”时加以弥补;第二,经受活动舒适度考验。徐氏认为,做“太平裁缝”做不出特色来,一次成衣做不出好服装,为顾客试样时,请顾客“挑刺”,并虚心纳谏,反复修正,直至样衣调整至穿了舒适满意为止,;第三,设立顾客服装档案。徐氏发现顾客有一种心理,倘使一次照片拍得成功,便会留下底片,次次照印,做的一套西服穿得合身,受人夸赞,便要求回回照原样。因此,他们在为顾客试样后,便将衣样“剥”下来,写上名字、编号存档,为顾客提供方便。当年有荣家(荣毅仁)、郭家(郭琳爽)等豪户商贾及许多社会名流、名医、名演员等,“亨生”都有他们的服装档案;第四,熨烫考究挺刮。在亨生曾流传“木匠靠斧头,裁缝靠熨斗”之说,这是说明亨生对熨烫衣服十分讲究。这样久而久之,亨生服装便形成了领头窝服、胸部丰满、袖笼前圆后登、腰围肋势自然、止口顺直而窝、下摆圆顺、穿着挺刮舒适的特色。
从一爿商店而言,其经营特色的形成必有其独到之处。徐氏继承和发扬了奉帮裁缝的特色,他常讲:“顾客买衣服,实际上是买这爿店的服务和技术,买的做工,不然为啥不去别人家买,要到你这爿店买。”这是很有道理的。亨生除了有其经营服务特色外,还有其对服装造型的创新、服装制作工艺上的独特之处。
“中西结合、不断创新”是奉帮裁缝的经营之道也是亨生徐氏发展的原动力。“亨生”的服装式样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改变创新,其版型在吸收了绅士派英美款式之潇洒、罗宋派东欧版式之板扎而形成“亨生”自己的特色,称之为少壮派(青年派),即线条流畅、领、胸、腰等部位平展舒适、合身裹袖、挺刮健美,符合国际潮流,成为众多男子的时尚。
在奉帮西式服装的制作工艺上,讲究“四功”(刀功、车功、手功、烫功)、“九势”(肋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十六个字”(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七工头”就是其集中体现。在上海的奉帮服装业中,曾流传有“七工头”和“五工头”之说(所谓“七工头”即一件上装要耗时七个人工)。而亨生便属于“七工头”的档次。当年,上海滩上“七工头”的西服店仅有“亨生”“培罗蒙”“启发”和“乐特尔”四家。
亨生的“七工头”服装特色是运用“四功”达到“九势”“十六个字”。如:为了使服装的造型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穿着时动静自如,衣服的衣片要进行“推”、“归”、“拔”造型定型,在推、归、拔手法运用的上还要考虑到具体穿着客人的体形特征,使之能达到扬长避短的功效;又比如:为使服装久穿不走样,在流程中采用了“中间烫”工艺,即工序中的边做边烫,随时定型,使之不走样;推门覆衬后,要根据气候的特点、空气中的潮湿度不同,让衣片凉透、干透定型,最长超过24小时,使之成衣后,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不走样;又如:为了使服装的领驳处既活又挺,采取手工扎驳头,在针针线线的排列、松紧、疏密里是很有一番讲究的;又如:为使中山装能有更好的造型,在做中山装特有的立领、老虎袋时,改进工艺,使领面平服、领窝圆顺左右领尖不翘;老虎袋宽松窝服。
一件上装要耗时七个人工,因此工价也以商店的档次而分高低。其时,到亨生定制一套衣服,连料带工钱需100-150美圆(折合近二两黄金)。但定制者并不足惜,他们对店员说,只要穿得合身,风头出足,多花点钱不在乎。1948年,张治中先生来上海,住在衡山路303号603室,他在“亨生”定做了一件海龙绒大衣,穿穿试试后,张治中先生连声夸奖:“好!好!花十根条子(金条)值得。”
徐氏善经营,治店有方,使亨生名声大振,成为上海滩奉帮裁缝一绝。当年豪户商贾及社会名流都是亨生的老主顾,后来一直到解放后还有著名剧作家杜宣、著名艺术家孙道临、乔奇、梁波罗、温可铮、李双江、蒋大伟、中医世家石派传人石印玉、世界著名断指再植创始人陈中伟、作家孙树芬、著名演员焦晃、著名评弹演员吴君玉以及一些政界名人等也都是亨生的老常客。原埃塞俄比亚的塞拉西皇帝也曾是“亨生”的顾客。
自上世纪初,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中国诞生了第一件中山装。以时尚、少壮派闻名的亨生西服店,在老板徐继生的带领下,超时代潮流,组织多位曾在海参葳-哈尔滨工作过的奉帮老师傅对中山装的造型、工艺进行了改进:如改良了笔架式袋盖造型;将原来的单领改造成双领;去掉大小口袋上的折裥;将原七粒钮改为五粒钮等等。同时将制作西装的工艺运用到中山装的制作上,形成亨生青年派中山装的独特造型、工艺(即现代的中山装)。顾客慕名而至,要求量体裁衣,度身定制。同时还批量生产中山装,满足一般顾客的需求,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亨生的改良在中山装的发展轨迹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亨生的奉帮传统和经营理念及精湛技艺并没有随着创始人徐继生的退出而失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徐继生的长子徐馀章继承父业。徐馀章审时度势,思维敏锐,预见到西服业的发展趋势:第一,当时作为向文明发展的西装、中山装已成为国际服(如今仍经常有外国客人慕名来做中山装),因而西服业肯定会向前发展;第二,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从重庆返回沪上的国民党党政要员、富豪商贾都急待做新的高级西服、中山装替换旧装,这是个机遇,良机不可失;第三,其父有一批艺高奉帮师傅和徒弟撑门面,还有许多老主顾为基础,西服店不愁没生意。因此,徐馀章借来一笔钱,以8大根金条的代价租下了茂名北路334号-336号(南京西路口)二间店面房子,请著名书画家题写“亨生西服店”匾额,于1947年春新址开张营业。果然不出所料,四方顾客慕名而至,声誉陡增。后又将店面以大换小并倒贴二根大金条移址至南京西路982号的一开间店面,进入黄金市口,加之经营得法,生意更加红火。遂成为上海滩西服业的一家名店。
解放初,为使亨生后继有人,第二代传人徐馀章招收了一批徒弟,培养传承亨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林瑞祥(现仍健在)。改革开放后,亨生又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传人,如徐俊馥、肖文浩等,目前他们大部分活跃在第一线,为亨生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亨生的奉帮传统和经营理念及精湛技艺在亨生人的努力下得到了发展。亨生在1992年被国家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去年底再次被国家商务部第一批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并连续十年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但在传承和发挥中华老字号的奉帮传统上还有不少路要走。